第四十六章赋诗
烛影摇动,皓月当空。
按照往常的惯例,酒宴进行到后半段,便是君臣同赏月,才子齐赋诗了。从先帝之时一直到现在,这个习惯没改过。
酒至半酣,启元帝抬眼看着外面的如霜皓月,兴致忽起,端着杯子站了起来,便招呼众人赋诗弄文。一众王公和大臣们虽有些意外,但这本是惯常的节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于是或端着杯子默想,或拈着胡须沉吟,心里的打算无非是既要做出个口彩来让皇上满意,又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才学,不会让明眼人小瞧了。
一时之间,满座无虚席,除了诸位皇子之外,只有赵广和向河等有限的几个武将出身的大臣不用忙活,剩下的一律对着月亮想词儿……可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以李东路为首的几位内阁学士自然都是满腹经纶,可众位王爷就不行了,除了仅有的几位爱好诗词文章的王爷,其余几十位,此刻便都犯了难。以前先帝在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赋过诗,但那都是给文臣们表现机会,其余人无非是看热闹应应景儿而已,今日不想当今皇上来了这么一出,众位王爷像被赶上架的鸭子,不知所措。
“怎么,犯难了?”看着周围这些人的面色,启元帝一双眼睛半睁半闭,忽地笑了笑,环顾四周对众位王爷说道:“也是啊,朕倒是忘了,你们这些人,平日里玩猫逗狗,遛鸟养虫,酒色财气样样都占,就是没有什么雅兴……朕让你们来赋诗,也确实是有些难为你们了……”皇上这番话一说,大部分人脸色都不太好看,但没有人敢搭话。启元帝似乎有些火气,看着前面正要挥毫泼墨的李东路和范宣等人,忽地一挥袍袖:“罢了,你们也别写了!朕……不想看了……”
“皇上,臣等……有罪!”
看着呼啦啦跪了一地的人,启元帝眉头皱得更紧了,想说些什么,却发觉脑袋里没了话。正在这时,身边站起一个人来,一揖说道:“父皇,儿臣倒有一个主意。”
“嗯?”启元帝拿眼角一扫,见站起来的正是太子明仁。启元帝微微眯了一下眼睛,转头问道:“什么主意?”
明仁定了定神,脸上带了些许笑容,缓声说道:“中秋赏月,吟诗作对,本是一件乐事。但年复一年,每年一个中秋,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都是些熟面孔,即便诗词再有新意,也难脱窠臼。父皇这一次让众臣子一起赋诗,多半也是想看个不同,既然如此,儿臣便想着……父皇倒也不必为难诸位王爷……”
“哦?”启元帝看了看太子明仁,不置可否地说道:“你的意思是,朕对他们过于苛求了?不错啊,你这个太子,现在也知道替人打掩护了……”启元帝摊开手掌,细细地瞧了瞧几根手指头,声音低了下去:“嫌朕为难他们了……朕不为难他们,还为难谁?为难你吗?”
太子明仁身子一矮,低头答道:“回父皇,儿臣万不敢有此意,只是儿臣以为,既然父皇有此雅兴,中秋赋诗,又何必仅限于王公大臣们中间呢?儿臣和诸位皇弟多年来在上书房读书习文,诗文虽不比几位大学士,但值此团圆之时,为父皇尽尽孝心,还是可以勉力为之的……”
“嗯?”启元帝眼睛一亮,抬眼看看太子明仁,停了一会儿,脸上渐渐露出一丝笑容来。他转头看了看其余诸位皇子,笑着问道:“太子说的话,是否也是你们的意思?”诸位皇子哪敢怠慢,连忙纷纷离座揖礼,言道太子所言甚是,儿臣等皆同此心云云。
启元帝闻之龙颜大悦,立刻吩咐人笔墨伺候,同时对李东路等人说道:“你们也还是别写了,今日既然是皇子们赋诗,几位大学士就屈就一下,权作个评判吧!嗯……”启元帝看了看诸皇子,似乎觉得人数少了些,拿眼扫了扫侍候在席位周围的诸家年轻子弟,忽地心头一动,笑道:“既然是改了规矩,也就不限于朕的诸位皇儿了,你们……你们这些年轻俊彦们,也都一并来吧!可别当这是玩笑,若是做得好了,朕……有赏!”
启元帝这番话一说出来,下面顿时一片骚动。在场的人中,朝中的大臣是来侍奉太后和皇上的,列位王公皇亲,是走形式应景儿的,诸位皇子是被太子明仁拿话头赶上来的,惟独这些在中秋席面上伺候人的年轻子弟们,虽然今天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可说不准明天就变成受人伺候的主儿了。
这些人都是大建朝的名门子弟,不是皇子伴读就是内廷侍卫,可谓身后有后台,身前有机会,每天在皇宫里头转悠,只要机缘凑巧,飞黄腾达便不是难事儿了。换句话说,朝中的各个显赫之家把子弟送到宫里头,就为的是机会二字。此番中秋赋诗,启元帝忽地改了主意,让这些人和皇子同堂作辞,岂不正是一个机会?因此上这些人,包括林南在内,都是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寿康宫的宴席上人前露脸。
顷刻间,几张桌案摆开,笔墨早就伺候好了,启元帝吩咐下来,便以秋月为题,一炷香的时间为限。“哪个做得好,便赏哪一个,若是都做得好,朕……便都赏!”看看屋子里似乎有些憋闷,启元帝也起了兴致,站起身来说道:“把门窗都打开,有愿意到院子里去的,可以去……但一炷香的时间过后,必须回来。”启元帝这一发话,登时便有好几个年轻人走到了院子里,望着高空的月亮,皱着眉头想词儿。
林南虽是被静安斋主沈修发蒙,但认真一点可以说是师从二人,一个是沈修,另一个便是杨宣。这两个人无论哪一个,区区诗文都是不在话下的。林南听了命题,并没有着急闷头苦相,而是转头四处打量了一番,还偷眼瞄了启元帝几下。旁人如何想林南不知道,可此时若想一首诗力压众墨,脱颖而出,那必然得具备一个条件——让皇上满意。林南心中明白,别看皇上让那几位大学士做评判,可只有让皇上感到满意的诗作,才能领到封赏。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样能让皇上满意?
林南微微皱了皱眉头,正想着的时候,忽地眼角余光发觉有些不对,抬眼一瞧,却发现有两人正在饶有兴致地看着他。其中一人正是舅公定国公赵广,另外一人,却是内阁首辅,大学士李东路。林南一愣,忙把头低下,装作思考的样子,心下却不由得有些纳闷儿,舅公注意自己还说得过去,李东路为什么也看着自己?
说起来他也是百密一疏,平日里想事情总是尽可能面面俱到,可此时却忘了,诸多年轻子弟中,大多数都是听了命题便忙不迭地挥毫泼墨,至不济也是对月苦思,惟独他一个,却是顶着一颗脑袋四处打量。若是平时自然不显眼,可在此刻,众目睽睽之下,岂能遁形?
定国公赵广是最先注意到他的人,一看别人都在忙活着,惟独这位甥孙左顾右盼地,赵广的心里就是一紧,心说看情形要坏菜……听自己的妹妹说这孩子读书如何刻苦,做人如何上进,可毕竟自己没亲眼见过。眼下这可是动真章的时候了,怎么这样的关口,却四处顾盼呢?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呀,赵广看着林南的身影,心里替他着急。
大学士李东路则没有赵广那般心思,在别人看来,皇上或许是一时起意,纯粹是为了玩乐,可李东路却不这么看。同样是朝臣,可身为内阁首辅的李东路,却比别人知道得更多,甚至有很多事情,都是除了启元帝和他再没第三个人知道的。若是今日只有诸位皇子赋诗,李东路也就不多想了,可按说诸位皇子加在一起也十几位了,皇上却说人少,把这些年轻子弟也硬拉了出来,这里头可就很值得琢磨了……
李东路脑海中忽地冒出一个念头来:莫非皇上是要简拔新人了不成?可转念一想,又似乎不大可能。皇上简拔新人,三年一次的科举有的是人可以简拔,没必要非要在中秋弄这么一手。可是……李东路想了想前几日的事情,又不能十分肯定,何况皇帝平日随口一言便提拔些人上来的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
李东路正琢磨不定的时候,忽地眼中觉得有异,定神一看,却见一个少年正站在当地,微微低了头四处偷瞄,动作虽说不上鬼祟,却也有失方正……李东路一望之下,不由得微微一皱眉,这少年生得眉目端正,看起来令人颇有好感,可此时此刻这般作为……唉!李东路心下一叹:看来又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
京城贵戚多,高门大户之家,自然有不少才俊之士,但同时也有很多纨绔子弟。李东路在京师多年,见识过不少了。此时见林南这等模样,便把他也当做纨绔来看了。侧头看了看定国公赵广,恰好瞥见了赵广有些焦急的面容,李东路这下心中更是坐实了刚才的想法。唉!可叹堂堂的国公,眼看着后辈如此没有出息,心里头作何感想?作何感想啊……
烛影摇动,皓月当空。
按照往常的惯例,酒宴进行到后半段,便是君臣同赏月,才子齐赋诗了。从先帝之时一直到现在,这个习惯没改过。
酒至半酣,启元帝抬眼看着外面的如霜皓月,兴致忽起,端着杯子站了起来,便招呼众人赋诗弄文。一众王公和大臣们虽有些意外,但这本是惯常的节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于是或端着杯子默想,或拈着胡须沉吟,心里的打算无非是既要做出个口彩来让皇上满意,又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才学,不会让明眼人小瞧了。
一时之间,满座无虚席,除了诸位皇子之外,只有赵广和向河等有限的几个武将出身的大臣不用忙活,剩下的一律对着月亮想词儿……可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以李东路为首的几位内阁学士自然都是满腹经纶,可众位王爷就不行了,除了仅有的几位爱好诗词文章的王爷,其余几十位,此刻便都犯了难。以前先帝在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赋过诗,但那都是给文臣们表现机会,其余人无非是看热闹应应景儿而已,今日不想当今皇上来了这么一出,众位王爷像被赶上架的鸭子,不知所措。
“怎么,犯难了?”看着周围这些人的面色,启元帝一双眼睛半睁半闭,忽地笑了笑,环顾四周对众位王爷说道:“也是啊,朕倒是忘了,你们这些人,平日里玩猫逗狗,遛鸟养虫,酒色财气样样都占,就是没有什么雅兴……朕让你们来赋诗,也确实是有些难为你们了……”皇上这番话一说,大部分人脸色都不太好看,但没有人敢搭话。启元帝似乎有些火气,看着前面正要挥毫泼墨的李东路和范宣等人,忽地一挥袍袖:“罢了,你们也别写了!朕……不想看了……”
“皇上,臣等……有罪!”
看着呼啦啦跪了一地的人,启元帝眉头皱得更紧了,想说些什么,却发觉脑袋里没了话。正在这时,身边站起一个人来,一揖说道:“父皇,儿臣倒有一个主意。”
“嗯?”启元帝拿眼角一扫,见站起来的正是太子明仁。启元帝微微眯了一下眼睛,转头问道:“什么主意?”
明仁定了定神,脸上带了些许笑容,缓声说道:“中秋赏月,吟诗作对,本是一件乐事。但年复一年,每年一个中秋,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都是些熟面孔,即便诗词再有新意,也难脱窠臼。父皇这一次让众臣子一起赋诗,多半也是想看个不同,既然如此,儿臣便想着……父皇倒也不必为难诸位王爷……”
“哦?”启元帝看了看太子明仁,不置可否地说道:“你的意思是,朕对他们过于苛求了?不错啊,你这个太子,现在也知道替人打掩护了……”启元帝摊开手掌,细细地瞧了瞧几根手指头,声音低了下去:“嫌朕为难他们了……朕不为难他们,还为难谁?为难你吗?”
太子明仁身子一矮,低头答道:“回父皇,儿臣万不敢有此意,只是儿臣以为,既然父皇有此雅兴,中秋赋诗,又何必仅限于王公大臣们中间呢?儿臣和诸位皇弟多年来在上书房读书习文,诗文虽不比几位大学士,但值此团圆之时,为父皇尽尽孝心,还是可以勉力为之的……”
“嗯?”启元帝眼睛一亮,抬眼看看太子明仁,停了一会儿,脸上渐渐露出一丝笑容来。他转头看了看其余诸位皇子,笑着问道:“太子说的话,是否也是你们的意思?”诸位皇子哪敢怠慢,连忙纷纷离座揖礼,言道太子所言甚是,儿臣等皆同此心云云。
启元帝闻之龙颜大悦,立刻吩咐人笔墨伺候,同时对李东路等人说道:“你们也还是别写了,今日既然是皇子们赋诗,几位大学士就屈就一下,权作个评判吧!嗯……”启元帝看了看诸皇子,似乎觉得人数少了些,拿眼扫了扫侍候在席位周围的诸家年轻子弟,忽地心头一动,笑道:“既然是改了规矩,也就不限于朕的诸位皇儿了,你们……你们这些年轻俊彦们,也都一并来吧!可别当这是玩笑,若是做得好了,朕……有赏!”
启元帝这番话一说出来,下面顿时一片骚动。在场的人中,朝中的大臣是来侍奉太后和皇上的,列位王公皇亲,是走形式应景儿的,诸位皇子是被太子明仁拿话头赶上来的,惟独这些在中秋席面上伺候人的年轻子弟们,虽然今天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可说不准明天就变成受人伺候的主儿了。
这些人都是大建朝的名门子弟,不是皇子伴读就是内廷侍卫,可谓身后有后台,身前有机会,每天在皇宫里头转悠,只要机缘凑巧,飞黄腾达便不是难事儿了。换句话说,朝中的各个显赫之家把子弟送到宫里头,就为的是机会二字。此番中秋赋诗,启元帝忽地改了主意,让这些人和皇子同堂作辞,岂不正是一个机会?因此上这些人,包括林南在内,都是摩拳擦掌,准备在这寿康宫的宴席上人前露脸。
顷刻间,几张桌案摆开,笔墨早就伺候好了,启元帝吩咐下来,便以秋月为题,一炷香的时间为限。“哪个做得好,便赏哪一个,若是都做得好,朕……便都赏!”看看屋子里似乎有些憋闷,启元帝也起了兴致,站起身来说道:“把门窗都打开,有愿意到院子里去的,可以去……但一炷香的时间过后,必须回来。”启元帝这一发话,登时便有好几个年轻人走到了院子里,望着高空的月亮,皱着眉头想词儿。
林南虽是被静安斋主沈修发蒙,但认真一点可以说是师从二人,一个是沈修,另一个便是杨宣。这两个人无论哪一个,区区诗文都是不在话下的。林南听了命题,并没有着急闷头苦相,而是转头四处打量了一番,还偷眼瞄了启元帝几下。旁人如何想林南不知道,可此时若想一首诗力压众墨,脱颖而出,那必然得具备一个条件——让皇上满意。林南心中明白,别看皇上让那几位大学士做评判,可只有让皇上感到满意的诗作,才能领到封赏。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样能让皇上满意?
林南微微皱了皱眉头,正想着的时候,忽地眼角余光发觉有些不对,抬眼一瞧,却发现有两人正在饶有兴致地看着他。其中一人正是舅公定国公赵广,另外一人,却是内阁首辅,大学士李东路。林南一愣,忙把头低下,装作思考的样子,心下却不由得有些纳闷儿,舅公注意自己还说得过去,李东路为什么也看着自己?
说起来他也是百密一疏,平日里想事情总是尽可能面面俱到,可此时却忘了,诸多年轻子弟中,大多数都是听了命题便忙不迭地挥毫泼墨,至不济也是对月苦思,惟独他一个,却是顶着一颗脑袋四处打量。若是平时自然不显眼,可在此刻,众目睽睽之下,岂能遁形?
定国公赵广是最先注意到他的人,一看别人都在忙活着,惟独这位甥孙左顾右盼地,赵广的心里就是一紧,心说看情形要坏菜……听自己的妹妹说这孩子读书如何刻苦,做人如何上进,可毕竟自己没亲眼见过。眼下这可是动真章的时候了,怎么这样的关口,却四处顾盼呢?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呀,赵广看着林南的身影,心里替他着急。
大学士李东路则没有赵广那般心思,在别人看来,皇上或许是一时起意,纯粹是为了玩乐,可李东路却不这么看。同样是朝臣,可身为内阁首辅的李东路,却比别人知道得更多,甚至有很多事情,都是除了启元帝和他再没第三个人知道的。若是今日只有诸位皇子赋诗,李东路也就不多想了,可按说诸位皇子加在一起也十几位了,皇上却说人少,把这些年轻子弟也硬拉了出来,这里头可就很值得琢磨了……
李东路脑海中忽地冒出一个念头来:莫非皇上是要简拔新人了不成?可转念一想,又似乎不大可能。皇上简拔新人,三年一次的科举有的是人可以简拔,没必要非要在中秋弄这么一手。可是……李东路想了想前几日的事情,又不能十分肯定,何况皇帝平日随口一言便提拔些人上来的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
李东路正琢磨不定的时候,忽地眼中觉得有异,定神一看,却见一个少年正站在当地,微微低了头四处偷瞄,动作虽说不上鬼祟,却也有失方正……李东路一望之下,不由得微微一皱眉,这少年生得眉目端正,看起来令人颇有好感,可此时此刻这般作为……唉!李东路心下一叹:看来又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
京城贵戚多,高门大户之家,自然有不少才俊之士,但同时也有很多纨绔子弟。李东路在京师多年,见识过不少了。此时见林南这等模样,便把他也当做纨绔来看了。侧头看了看定国公赵广,恰好瞥见了赵广有些焦急的面容,李东路这下心中更是坐实了刚才的想法。唉!可叹堂堂的国公,眼看着后辈如此没有出息,心里头作何感想?作何感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