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辩言
“是,这几年情况稍微好了一些。”启元帝说道:“可儿臣记得,从小母后就教导儿臣,为君者不应只看眼前,要放眼天下,思虑长远。现在的税银若是应付眼前的情况,倒也够了,但是若是遇到突发状况,国库里的那点银子,怕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现在朝廷和北戎好几年没有大的战争了,可若是北部边患一起,再来那么一次,儿臣……儿臣怕是还得找几位叔叔借钱借粮了!”
太后听了也是一阵沉默,隔了一会儿说道:“借就借吧,左右也没有外人,都是高祖皇帝的血脉,自家人不帮你,还有谁帮你?再说了,上次你不是也借了么,蜀王不是二话没说,就派人亲自送到北边了么?再说了,不管是哪个王,都是大建朝的人,都是你的子民,还说什么借不借的,听起来倒是生分得很……”
启元帝见太后如此说话,心头便是一堵,但压了压心气,还得耐心解释:“母后,先祖曾经有旨,外放的藩王作为朝廷在地方边境的屏藩,有自己的封地,但凡藩王的封地,只受朝廷的军政节制,却不用向朝廷缴纳赋税。即便儿臣是皇帝,可也得按照章程办事……上次迫不得已,儿臣向蜀王伸了手,可这种事情……儿臣以为,可一而不可再,若是长此以往,不但有失朝廷的颜面,还……有损朕的威严。”
“嗯……”太后端起了茶碗,看着上面的青瓷花纹,有些心不在焉地说道:“这话说得有些重了吧,做侄子的管叔叔借点东西,过后就还了,有什么大不了的。朝廷的颜面……这天下是咱们家的,自家人互相救救急,怎么就失了颜面了?何况,皇上的威严也不是借了件东西就能损失得了的,你说呢?”
“母后……”
“行了,现在不是纠结这些事儿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如何能让国库再添些进项。母后问你,你心中……可有什么好办法么?”
启元帝闻言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开了口:“母后,儿臣这些天辗转难眠,倒是有了一个主意,只是不知是否妥当,因此想来让母后为儿臣拿个主意……”
“哦?”太后依旧看着茶碗上的青瓷,问道:“我的皇儿向来能干,这一次是什么好主意呀?说来听听。”
“呃……”启元帝说道:“儿臣想……撤藩!”
啪!太后手中的青瓷茶碗自手中脱落,摔在地上,啪地碎裂成几片!
“撤藩?”
“是。”启元帝低头答了,又道:“母后以为如何?”
太后气息急促,但过了一会儿便安定下来,问道:“你先别问哀家的意思如何,哀家倒想先问问你,这个主意……到底是谁给你出的?”
“母后误会了,儿臣这几天辗转难寐,思前想后,觉得只有这个办法才能根本解决朝廷现在的问题,倒不是谁给儿臣出的这个主意。”
“好!好!你倒是知道为君之道,还没怎么样呢就先护起来了。哀家也不问了!”启元帝俯身将茶碗的碎片一点一点拾起来,放到旁边的矮几上。只听太后又道:“方才你一开口,哀家就知道你打的是什么主意,只是不想立时点破,指望着你能临时改了主意,谁知道……到了最后,你还是说了出来……好!好哇!真是为君者,有气魄!”太后说着,忽地拿眼盯着启元帝,厉声说道:“可是你辗转难眠,这些天来想出来的就是这么一个主意么?撤藩?撤谁的藩?是撤你叔叔的藩,还是撤你兄弟的藩?”
太后越说越生气:“高祖皇帝曾经说过,世间情不过父子,亲不过手足,是以分封诸王至四方之地,以为朝廷屏藩,如此必能上下一心,国势安定。高祖皇帝是何等英武,不错,你现在也是皇上了,可你扪心自问,你可及得上高祖皇帝?”
“儿臣……远不及高祖皇帝之万一……”
“哼,你还知道。”太后又道:“自高祖皇帝以降,直到先帝,虽说降旨不再加封藩王,但也从没有起撤藩的心思!只有你……功不及高祖,智不及先帝,居然敢口口声声说撤藩!这藩王是列祖列宗封的,你想撤,先去问问列祖列宗同意不同意!问问祖宗规制同意不同意!”
启元帝压了压胸中浊气,平静地说道:“母后且莫生气,待儿臣细细说说,母后再教训儿臣不迟。”
“好,你说,哀家倒要看看,你能说出些什么来!”
“母后先前曾说,高祖皇帝曾说过,情不过父子,亲不过手足,儿臣认为实是金玉良言。当日分封诸王,为朝廷屏藩,也是一时良策。其时四方未定,百姓难安,诸位藩王受高祖皇帝之封,平定诸方,安抚百姓,着实功不可没。”
“嗯……”太后听见启元帝这番说话,心情稍微好了些。“你继续说。”
“只是,自高祖皇帝至今,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朝廷的局势与当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朝廷制订国策,须得应时,应势,求变,其后不断修正,才能保证国泰民安,上慰祖宗,下安黎民。儿臣斗胆说上几句,高祖的皇帝的国策在当时是有利的,可是到了现在,朝廷四方安定,偶有小患,也是癣疥之疾,只有北方戎狄才是大患。而今诸位藩王所占之地均是不小,且多为富庶之地,原本是朝廷的赋税来源,只因受了朝廷封藩,便从此不向朝廷缴税,一个藩王无须多言,可十几个藩王……加起来,这赋税的额度看起来,等于朝廷一下子便没了半壁江山!”
“什么没了半壁江山?你是皇上,这天下是咱们家的天下,即便是受了藩封,可还是受着朝廷的辖制,怎么能如此说话!”
“是,这几年情况稍微好了一些。”启元帝说道:“可儿臣记得,从小母后就教导儿臣,为君者不应只看眼前,要放眼天下,思虑长远。现在的税银若是应付眼前的情况,倒也够了,但是若是遇到突发状况,国库里的那点银子,怕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现在朝廷和北戎好几年没有大的战争了,可若是北部边患一起,再来那么一次,儿臣……儿臣怕是还得找几位叔叔借钱借粮了!”
太后听了也是一阵沉默,隔了一会儿说道:“借就借吧,左右也没有外人,都是高祖皇帝的血脉,自家人不帮你,还有谁帮你?再说了,上次你不是也借了么,蜀王不是二话没说,就派人亲自送到北边了么?再说了,不管是哪个王,都是大建朝的人,都是你的子民,还说什么借不借的,听起来倒是生分得很……”
启元帝见太后如此说话,心头便是一堵,但压了压心气,还得耐心解释:“母后,先祖曾经有旨,外放的藩王作为朝廷在地方边境的屏藩,有自己的封地,但凡藩王的封地,只受朝廷的军政节制,却不用向朝廷缴纳赋税。即便儿臣是皇帝,可也得按照章程办事……上次迫不得已,儿臣向蜀王伸了手,可这种事情……儿臣以为,可一而不可再,若是长此以往,不但有失朝廷的颜面,还……有损朕的威严。”
“嗯……”太后端起了茶碗,看着上面的青瓷花纹,有些心不在焉地说道:“这话说得有些重了吧,做侄子的管叔叔借点东西,过后就还了,有什么大不了的。朝廷的颜面……这天下是咱们家的,自家人互相救救急,怎么就失了颜面了?何况,皇上的威严也不是借了件东西就能损失得了的,你说呢?”
“母后……”
“行了,现在不是纠结这些事儿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如何能让国库再添些进项。母后问你,你心中……可有什么好办法么?”
启元帝闻言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开了口:“母后,儿臣这些天辗转难眠,倒是有了一个主意,只是不知是否妥当,因此想来让母后为儿臣拿个主意……”
“哦?”太后依旧看着茶碗上的青瓷,问道:“我的皇儿向来能干,这一次是什么好主意呀?说来听听。”
“呃……”启元帝说道:“儿臣想……撤藩!”
啪!太后手中的青瓷茶碗自手中脱落,摔在地上,啪地碎裂成几片!
“撤藩?”
“是。”启元帝低头答了,又道:“母后以为如何?”
太后气息急促,但过了一会儿便安定下来,问道:“你先别问哀家的意思如何,哀家倒想先问问你,这个主意……到底是谁给你出的?”
“母后误会了,儿臣这几天辗转难寐,思前想后,觉得只有这个办法才能根本解决朝廷现在的问题,倒不是谁给儿臣出的这个主意。”
“好!好!你倒是知道为君之道,还没怎么样呢就先护起来了。哀家也不问了!”启元帝俯身将茶碗的碎片一点一点拾起来,放到旁边的矮几上。只听太后又道:“方才你一开口,哀家就知道你打的是什么主意,只是不想立时点破,指望着你能临时改了主意,谁知道……到了最后,你还是说了出来……好!好哇!真是为君者,有气魄!”太后说着,忽地拿眼盯着启元帝,厉声说道:“可是你辗转难眠,这些天来想出来的就是这么一个主意么?撤藩?撤谁的藩?是撤你叔叔的藩,还是撤你兄弟的藩?”
太后越说越生气:“高祖皇帝曾经说过,世间情不过父子,亲不过手足,是以分封诸王至四方之地,以为朝廷屏藩,如此必能上下一心,国势安定。高祖皇帝是何等英武,不错,你现在也是皇上了,可你扪心自问,你可及得上高祖皇帝?”
“儿臣……远不及高祖皇帝之万一……”
“哼,你还知道。”太后又道:“自高祖皇帝以降,直到先帝,虽说降旨不再加封藩王,但也从没有起撤藩的心思!只有你……功不及高祖,智不及先帝,居然敢口口声声说撤藩!这藩王是列祖列宗封的,你想撤,先去问问列祖列宗同意不同意!问问祖宗规制同意不同意!”
启元帝压了压胸中浊气,平静地说道:“母后且莫生气,待儿臣细细说说,母后再教训儿臣不迟。”
“好,你说,哀家倒要看看,你能说出些什么来!”
“母后先前曾说,高祖皇帝曾说过,情不过父子,亲不过手足,儿臣认为实是金玉良言。当日分封诸王,为朝廷屏藩,也是一时良策。其时四方未定,百姓难安,诸位藩王受高祖皇帝之封,平定诸方,安抚百姓,着实功不可没。”
“嗯……”太后听见启元帝这番说话,心情稍微好了些。“你继续说。”
“只是,自高祖皇帝至今,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朝廷的局势与当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朝廷制订国策,须得应时,应势,求变,其后不断修正,才能保证国泰民安,上慰祖宗,下安黎民。儿臣斗胆说上几句,高祖的皇帝的国策在当时是有利的,可是到了现在,朝廷四方安定,偶有小患,也是癣疥之疾,只有北方戎狄才是大患。而今诸位藩王所占之地均是不小,且多为富庶之地,原本是朝廷的赋税来源,只因受了朝廷封藩,便从此不向朝廷缴税,一个藩王无须多言,可十几个藩王……加起来,这赋税的额度看起来,等于朝廷一下子便没了半壁江山!”
“什么没了半壁江山?你是皇上,这天下是咱们家的天下,即便是受了藩封,可还是受着朝廷的辖制,怎么能如此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