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没有回头。只是呆呆的、木头一般的望着山下,这里曾经是大清的江山,大清的旗帜曾经在这里飘扬,但以后,再也没有了,等待他的,大约会是一辆囚车,拉着他,辚辚的往明国京师而去。
他不怕死,从撤退沈阳的那一刻,他就已经万念俱灰,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但布木布泰的眼神和濒死的福临,却让他的意志动摇了。
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全女真?
“太后”所说的忍辱负重,并非没有道理。
如果能做到的,他忍受再多的屈辱又何妨?
由此之外,另一个念头忽然又涌上了他的心头,那是强大如斯,和崇祯帝截然不同,更不同于历朝历代皇帝的隆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当初在通州,在乌克尔河,又是如何打败大清的?他又是如何将大明从内外烽火的烂摊子里,挽救出来的?
或许,他可以见上他一面。
如此,就算是死,也可以瞑目了。
至于身后的洪承畴,他不是不想保,而是实在保不住……
……
大明军医来到,诊断之后,为福临用了药。
第二日凌晨,福临就退了烧,虽然还没有醒来,但呼吸却已经恢复了正常,脸色也不再青紫,眼见的就是从鬼门关之前被拽了回来。
“福临,我的儿~~”
布木布泰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福临转危为安,她该笑,但随之而来的屈辱投降,却又让她的泪水止不住。
大清,终究是亡了,
等待她们这孤儿寡母的,不知道又是什么?
……
“两个条件。”
“第一,保我王、太后、领辅政性命无忧;第二,准我建州女真剩余、包括散落在其他地方的部众返回赫图那拉,继续为大明守边。我女真发誓永远效忠大明。”
“作为诚意,我女真不但献上大清玉玺,也愿意将蒙古玉玺献给大明!”
“有了蒙古玉玺,大明才能名正言顺的统治蒙古。”
“隆武陛下日思夜盼,最想得到的宝物,怕就是这一枚蒙古玉玺了。”
“总镇纳了我女真的投降,又献上蒙古玉玺,隆武帝必然大喜,总镇前途,不可限量。”
他不怕死,从撤退沈阳的那一刻,他就已经万念俱灰,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但布木布泰的眼神和濒死的福临,却让他的意志动摇了。
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全女真?
“太后”所说的忍辱负重,并非没有道理。
如果能做到的,他忍受再多的屈辱又何妨?
由此之外,另一个念头忽然又涌上了他的心头,那是强大如斯,和崇祯帝截然不同,更不同于历朝历代皇帝的隆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当初在通州,在乌克尔河,又是如何打败大清的?他又是如何将大明从内外烽火的烂摊子里,挽救出来的?
或许,他可以见上他一面。
如此,就算是死,也可以瞑目了。
至于身后的洪承畴,他不是不想保,而是实在保不住……
……
大明军医来到,诊断之后,为福临用了药。
第二日凌晨,福临就退了烧,虽然还没有醒来,但呼吸却已经恢复了正常,脸色也不再青紫,眼见的就是从鬼门关之前被拽了回来。
“福临,我的儿~~”
布木布泰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福临转危为安,她该笑,但随之而来的屈辱投降,却又让她的泪水止不住。
大清,终究是亡了,
等待她们这孤儿寡母的,不知道又是什么?
……
“两个条件。”
“第一,保我王、太后、领辅政性命无忧;第二,准我建州女真剩余、包括散落在其他地方的部众返回赫图那拉,继续为大明守边。我女真发誓永远效忠大明。”
“作为诚意,我女真不但献上大清玉玺,也愿意将蒙古玉玺献给大明!”
“有了蒙古玉玺,大明才能名正言顺的统治蒙古。”
“隆武陛下日思夜盼,最想得到的宝物,怕就是这一枚蒙古玉玺了。”
“总镇纳了我女真的投降,又献上蒙古玉玺,隆武帝必然大喜,总镇前途,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