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条件不代表最好的结果,否则高考落榜的人不会那么多。

    朱晓光很看好管明,但这份看好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没有对比的,起码在老太太眼中,可控核聚变是一个非常难以攻克的科技,十年八年,甚至是二十年五十年都未必能实现,而这个时间不只是针对国内,而是对全球所有研究这项科技的国家和组织。

    管明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也架不住她对此担心,朱晓光不希望他身上背负着太大的压力,她觉得,国家对管明的重视程度太高了。

    仅仅凭借一份资料,就能为他组建出这样的工作地点,太过了。

    如果他完不成,那他未来的路会怎样?会不会对难度很高的科研项目心生畏惧?

    朱晓光不想管明就此落幕,哪怕是失败,也要能调整好心理状态,当然了,最好的希望自然是可控核试验的成功。

    可惜朱晓光的级别不高,她不知道那个弱智版的双星存在,不清楚国家对于这个人工智能的了解程度。

    如果她能全面看到管明的话,自然也会理解,为什么国家对管明给予这么大的希望了。

    “放心吧朱老,这方面我还是有点心理准备的,而且上面也没具体给个时间表,我争取吧。”管明也不多解释什么。

    可控核聚变,即便是在管明脑子里,也没有成功运行过,因为很多变量他都不清楚。

    脑补出来的科技,需要对数据有完整的了解,然后才是在最完美的情况下,进行最完美的运作。

    但如果有东西不了解,那就是以不完整的数据进行推论,得出的结果和实际结果肯定是存在偏差。

    他的首次实验,注定了是以收集数据为主,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再进行不断的微调。

    但是,首次实验需要在明年才能开始。

    北方的冬天相对寒冷,在北方,冬天不适合进行基建,而且管明需要的两个线圈以及其他材料,还都需要时间准备。

    “嗯,说起来,小管要做的事情会更重要一点,这样吧朱老,您看一下,小管之前不是负责程序方面的东西么,这部分任务你给安排出去,小管选择在咱们基地弄这个,咱们给予不了技术上的支持,但也不能耽误他的进度。”周万里一听,也是脸上严肃起来。

    且不说科研项目的优先级,如果可控核聚变成功,并且小型化,那在火箭领域中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

    目前主流火箭大多都是化学火箭,通过推进催化剂或者是氧化剂燃烧剂产生高温,将推进剂加热后喷出。

    但电火箭绝对是未来火箭中的主流,因为在消耗推进剂方面,电火箭是化学火箭的1/10!

    从行驶距离上来说,电火箭跑的更远。

    从携带量来说,电火箭内部能空出更多空间。

    从成本上来说,电火箭节省更多推进剂。

    可以说,电火箭一旦出现并且普及,那将迅速推进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工作,同时,也会大大减少人类对太空开发的成本。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管明能够研发出可控核聚变并且小型化。

    “行,这都不是问题,反正管明负责的东西,也只有我们几个老家伙知道,不会挫伤大家工作的积极性。”点头,朱晓光认可周万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