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中品开窍丹
慕南瑾跟着母亲于秀文回家。
小磨村前临柳林江,背倚笔架山,村民们不是临水而居,便是依山而栖,竹篱柴扉,白墙泥瓦,是个非常典型的屏南小村落。
慕家老宅建在笔架山山脚处,是一座青砖黑瓦的四合院,有三间正屋,四间厢房,但看这宅子便知是户殷实人家。只这宅子上了些年岁,风吹日晒之下处处都留着岁月痕迹,不过总体来说还算是保养得当,住人倒是足够,事实上,正是因为这座沧桑祖宅,仅只八亩田地的慕家才能勉强挤身中等人家之列。
于秀文看儿子一路都很沉默,还以为他没睡醒,生怕这心肝宝贝着凉,刚进院门便吩咐长媳周氏端茶,末了还加上一句:“多放些糖浆,吹了一路风,可别生病了。”
慕南瑾张张嘴又闭上,终是没有出声。
小磨村的村民半耕半渔,堪堪温饱,慕家也不富裕,必须要精打细算过日子,茶叶在他家也是个奢侈品,只有待客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家里偶尔能够喝上一两杯的也就他自己了。
又因小孩子不喜欢苦涩味道,娘亲大人每每都要往茶里加上一勺糖浆,由此也说明父母对他有多偏心。
如今的慕南瑾自是不想再要这份殊荣,奈何他还记得母亲的性子,干脆闭嘴。
大嫂周氏勉强挤出个笑容,转身进厨房取茶汤,两个小孩子却是欢天喜地跑出屋子,“四叔”“四叔”叫个不停,正是大哥家的一双小儿女。
应付完两个小孩子,慕南瑾心绪已然平复,转头去看父亲:“阿爹,三哥回来啦?”
慕春山正坐在梅子树下专心看报,报纸三个铜板一份,庄户人家可没这份闲钱,倒是在商行做事的慕家老三时不时会往家里捎上一两份过期报纸,慕南瑾这才有此一问。
慕父看的专注,没有听到儿子问话,只把报纸举到一尺开外,半眯着眼睛努力辩认报纸上的小字。
慕南瑾走到慕父近旁,“屏南早闻”和“紫金牛特刊”几个大字蹦入眼帘,不禁挑挑眉,略感意外。
《屏南早闻》是屏南郡最大的报纸,七星镇这种小地方,一般人能够看到的报纸,也就仅此一种了。
这还不是每日都有,府城每隔五天才有一班客船过来,镇上人家便也每隔五日才能收到一次报纸,所以,所谓“屏南早闻”,到了七星镇往往都是几日前的旧闻了。
这样一份大报,居然会为紫金牛出特刊,再瞧瞧刊印日期,竟是前日。
慕南瑾好奇心大起,站在慕父身后读起报上文章。
“每到初冬时节,寒江红云都是我们屏南郡的一道风景,引的无数文人墨客千万里而来,只为一睹那紫金出苗装船时的无双盛景。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盛景背后,却饱含着无数紫金户的心酸和悲凉。
上林村有一陶姓村民,家里种有两亩紫金,去年起苗出货,两亩地共得紫金六千四百余株。原以为可以过上一个富足年,一家五口皆是欢欣鼓舞,没成想装船时有两千六百株被评为不入品,不得不以每十株两文钱的价格出售,扣除田赋之后两亩入手不足六两银。
众所周知,紫金牛每两年才能起苗出货,这六两银,便是陶姓乡民一家五口辛苦两年所得,为了生计陶家不得不高息借贷,如今面临卖地还贷的痛苦境地,当陶家家长给笔者讲述此事,半百老人竟是痛哭失声。
福山村有一柳姓村民,家里仅只一亩紫金田,去年……”
慕南瑾看的眼眸微沉,暗道两亩地出了两千多株落下货,这品阶也压的太厉害了,怕不是得罪了人。不过这紫金装船时惯多妖娥子,倒也不奇怪。
慕母端了茶汤出来,看到梅树下的父子二人,眉眼间俱都是笑意,笑着道:“老头子,眼神不好就让小幺读给你听,一把年岁了,非要逞能。”
慕南瑾跟着母亲于秀文回家。
小磨村前临柳林江,背倚笔架山,村民们不是临水而居,便是依山而栖,竹篱柴扉,白墙泥瓦,是个非常典型的屏南小村落。
慕家老宅建在笔架山山脚处,是一座青砖黑瓦的四合院,有三间正屋,四间厢房,但看这宅子便知是户殷实人家。只这宅子上了些年岁,风吹日晒之下处处都留着岁月痕迹,不过总体来说还算是保养得当,住人倒是足够,事实上,正是因为这座沧桑祖宅,仅只八亩田地的慕家才能勉强挤身中等人家之列。
于秀文看儿子一路都很沉默,还以为他没睡醒,生怕这心肝宝贝着凉,刚进院门便吩咐长媳周氏端茶,末了还加上一句:“多放些糖浆,吹了一路风,可别生病了。”
慕南瑾张张嘴又闭上,终是没有出声。
小磨村的村民半耕半渔,堪堪温饱,慕家也不富裕,必须要精打细算过日子,茶叶在他家也是个奢侈品,只有待客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家里偶尔能够喝上一两杯的也就他自己了。
又因小孩子不喜欢苦涩味道,娘亲大人每每都要往茶里加上一勺糖浆,由此也说明父母对他有多偏心。
如今的慕南瑾自是不想再要这份殊荣,奈何他还记得母亲的性子,干脆闭嘴。
大嫂周氏勉强挤出个笑容,转身进厨房取茶汤,两个小孩子却是欢天喜地跑出屋子,“四叔”“四叔”叫个不停,正是大哥家的一双小儿女。
应付完两个小孩子,慕南瑾心绪已然平复,转头去看父亲:“阿爹,三哥回来啦?”
慕春山正坐在梅子树下专心看报,报纸三个铜板一份,庄户人家可没这份闲钱,倒是在商行做事的慕家老三时不时会往家里捎上一两份过期报纸,慕南瑾这才有此一问。
慕父看的专注,没有听到儿子问话,只把报纸举到一尺开外,半眯着眼睛努力辩认报纸上的小字。
慕南瑾走到慕父近旁,“屏南早闻”和“紫金牛特刊”几个大字蹦入眼帘,不禁挑挑眉,略感意外。
《屏南早闻》是屏南郡最大的报纸,七星镇这种小地方,一般人能够看到的报纸,也就仅此一种了。
这还不是每日都有,府城每隔五天才有一班客船过来,镇上人家便也每隔五日才能收到一次报纸,所以,所谓“屏南早闻”,到了七星镇往往都是几日前的旧闻了。
这样一份大报,居然会为紫金牛出特刊,再瞧瞧刊印日期,竟是前日。
慕南瑾好奇心大起,站在慕父身后读起报上文章。
“每到初冬时节,寒江红云都是我们屏南郡的一道风景,引的无数文人墨客千万里而来,只为一睹那紫金出苗装船时的无双盛景。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盛景背后,却饱含着无数紫金户的心酸和悲凉。
上林村有一陶姓村民,家里种有两亩紫金,去年起苗出货,两亩地共得紫金六千四百余株。原以为可以过上一个富足年,一家五口皆是欢欣鼓舞,没成想装船时有两千六百株被评为不入品,不得不以每十株两文钱的价格出售,扣除田赋之后两亩入手不足六两银。
众所周知,紫金牛每两年才能起苗出货,这六两银,便是陶姓乡民一家五口辛苦两年所得,为了生计陶家不得不高息借贷,如今面临卖地还贷的痛苦境地,当陶家家长给笔者讲述此事,半百老人竟是痛哭失声。
福山村有一柳姓村民,家里仅只一亩紫金田,去年……”
慕南瑾看的眼眸微沉,暗道两亩地出了两千多株落下货,这品阶也压的太厉害了,怕不是得罪了人。不过这紫金装船时惯多妖娥子,倒也不奇怪。
慕母端了茶汤出来,看到梅树下的父子二人,眉眼间俱都是笑意,笑着道:“老头子,眼神不好就让小幺读给你听,一把年岁了,非要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