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国八年末到帝国九年初,李君华着实过了几个月的好日子,虽然日常依旧忙碌,但大小事情都是舒心的很,首先一点就在于情场得意,张经武刺杀,李君华把生死之事交由了韩芷薇发落,虽然是公事私办,却是妙招一计,韩芷薇念旧,放了张经武,对李君华心怀愧疚,不免温柔暖语,小心逢迎,而张经武呢,虽然得了活路,但韩芷薇也不愿再给他刺杀的机会,一张去美洲的船票,了却这一桩。
而在大事上,李君华也颇为顺遂,分配申京赐宅和专理迁都之事情,明明白白告知了天下太子的名正言顺,随着副相马东来的示好,南北两京,勋臣官宦都已经明确,一切就都好办了。
东宫。
李君华坐在书桌后处理着公务,林君弘走了进来,说道:“张经武的事了了,去了美洲,应该不会再给你惹麻烦了。”
“难为你了,君弘。”李君华报以微笑,他知道,诚王的意思一向是一了百了杀人灭口的。
“但有一点,这事不是我做的。”林君弘直言说道。
李君华听了这话,有些意外:“哦,人不是交由了安全局了吗?”
林君弘道:“是交给了安全局,但人在我插手之前就被人领走了,是老三亲自去的,应该是韩芷薇找的老三,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
“她是担心你和我会背地里灭口,这很正常,是我我也会这么做。”李君华满不在乎的说道。
“这个女人心思太重了。”林君弘不免又提醒道。
李君华微微摇头:“你这话,我理解为你在赞赏她聪明,我喜欢聪明且有主见的女人。”
“算了,不提这个,这两天的报纸看了吗?”林君弘知道自己说服不了李君华,但很多时候,他都是忍不住提点一两句。
李君华摊手说道:“没有,这几日为迁都南幸的事忙的脚不沾地,哪里有时间,报纸上又出什么事了,有些小报纸又整什么幺蛾子了?”
“不是,你看看这些。”林君弘拣选了几份报纸,放在了李君华面前。
仅仅从版面上就能看出,这些都是大报社出品的正经报纸,这几份报纸在不同的版面报道了同一个人,那就是对李君华有救命之恩的无为道长。与其说是新闻,不如说是当故事来写的,有的甚至在头版头条连载了几日。
报纸上写的全是无为道长的生平事迹,从其满洲八旗子弟的出身,到父死母改嫁,一直到北上寻亲,写的是清清楚楚,只不过最后略去了无为道长在沙河渡口救护太子的事,毕竟这件事李君华已经下了封口令。
报纸按照顺序排列,从一开始的讲述故事,到中间的评判宣扬,再到后来的盖棺定论,真实的显示了有人对这件事的操控,也让李君华清楚的看到舆论对无为道长这件事的认知。
整体上,舆论还是认可这件事,不认为应该株连无为道长,并且大肆褒扬其养父和师父,而在林君弘着意挑出的一份《珠江商报》上,已经提议在港岛为无为道长的养父树碑立传。
“这些是谁的手笔,不会是母后........。”李君华疑惑问道。
沙河渡那件事后,皇后一直感念无为道长的恩德,而李君华也想报答他,但苦于没有太好的机会,而报纸上对其正面的评价,似乎是最合适的方法。
林君弘摇摇头:“是副相。”
“马东来?”李君华诧异,但立刻就明白了过来。
报刊杂志这些刊物一直是受到帝国行政单位管控的,而这些单位也直接隶属于副相,而此次马东来北上自然不只是为了接驾,李君华似乎听皇帝与其讨论过舆论的管控和引导,而在北方,重中之重就是缓和民族矛盾。
因为甲申国难,帝国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虽然光复之后,满洲与蒙古两大民族集体退出边墙,但民间要求对其追剿和清算的呼声从未停止,要求夷灭全族的也不是没有,而随着绥靖政策和战犯改造的普及,实际上这些工作已经完成了,只不过甲申国难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几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让人忘记仇恨。
而帝国朝廷对再兴清算已经没有兴趣了,仇恨只是国家政权经常利用的手段罢了,利用仇恨来达到目的,从未用仇恨来制造事端了,别说帝国对满洲与蒙古的清算烈度已经不算低了,就算没有进行,如今国泰民安,也不会因为仇恨而再让边地不宁。
而在大事上,李君华也颇为顺遂,分配申京赐宅和专理迁都之事情,明明白白告知了天下太子的名正言顺,随着副相马东来的示好,南北两京,勋臣官宦都已经明确,一切就都好办了。
东宫。
李君华坐在书桌后处理着公务,林君弘走了进来,说道:“张经武的事了了,去了美洲,应该不会再给你惹麻烦了。”
“难为你了,君弘。”李君华报以微笑,他知道,诚王的意思一向是一了百了杀人灭口的。
“但有一点,这事不是我做的。”林君弘直言说道。
李君华听了这话,有些意外:“哦,人不是交由了安全局了吗?”
林君弘道:“是交给了安全局,但人在我插手之前就被人领走了,是老三亲自去的,应该是韩芷薇找的老三,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
“她是担心你和我会背地里灭口,这很正常,是我我也会这么做。”李君华满不在乎的说道。
“这个女人心思太重了。”林君弘不免又提醒道。
李君华微微摇头:“你这话,我理解为你在赞赏她聪明,我喜欢聪明且有主见的女人。”
“算了,不提这个,这两天的报纸看了吗?”林君弘知道自己说服不了李君华,但很多时候,他都是忍不住提点一两句。
李君华摊手说道:“没有,这几日为迁都南幸的事忙的脚不沾地,哪里有时间,报纸上又出什么事了,有些小报纸又整什么幺蛾子了?”
“不是,你看看这些。”林君弘拣选了几份报纸,放在了李君华面前。
仅仅从版面上就能看出,这些都是大报社出品的正经报纸,这几份报纸在不同的版面报道了同一个人,那就是对李君华有救命之恩的无为道长。与其说是新闻,不如说是当故事来写的,有的甚至在头版头条连载了几日。
报纸上写的全是无为道长的生平事迹,从其满洲八旗子弟的出身,到父死母改嫁,一直到北上寻亲,写的是清清楚楚,只不过最后略去了无为道长在沙河渡口救护太子的事,毕竟这件事李君华已经下了封口令。
报纸按照顺序排列,从一开始的讲述故事,到中间的评判宣扬,再到后来的盖棺定论,真实的显示了有人对这件事的操控,也让李君华清楚的看到舆论对无为道长这件事的认知。
整体上,舆论还是认可这件事,不认为应该株连无为道长,并且大肆褒扬其养父和师父,而在林君弘着意挑出的一份《珠江商报》上,已经提议在港岛为无为道长的养父树碑立传。
“这些是谁的手笔,不会是母后........。”李君华疑惑问道。
沙河渡那件事后,皇后一直感念无为道长的恩德,而李君华也想报答他,但苦于没有太好的机会,而报纸上对其正面的评价,似乎是最合适的方法。
林君弘摇摇头:“是副相。”
“马东来?”李君华诧异,但立刻就明白了过来。
报刊杂志这些刊物一直是受到帝国行政单位管控的,而这些单位也直接隶属于副相,而此次马东来北上自然不只是为了接驾,李君华似乎听皇帝与其讨论过舆论的管控和引导,而在北方,重中之重就是缓和民族矛盾。
因为甲申国难,帝国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虽然光复之后,满洲与蒙古两大民族集体退出边墙,但民间要求对其追剿和清算的呼声从未停止,要求夷灭全族的也不是没有,而随着绥靖政策和战犯改造的普及,实际上这些工作已经完成了,只不过甲申国难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几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让人忘记仇恨。
而帝国朝廷对再兴清算已经没有兴趣了,仇恨只是国家政权经常利用的手段罢了,利用仇恨来达到目的,从未用仇恨来制造事端了,别说帝国对满洲与蒙古的清算烈度已经不算低了,就算没有进行,如今国泰民安,也不会因为仇恨而再让边地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