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

    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

    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唐刀的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让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

    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真正的唐刀工艺使得唐刀的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这样精良的兵器,有许多当时的名人,都只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尽家财。

    在唐代时,唐刀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已经得到汉刀的冶炼技艺,但是当日本天皇看到唐刀时,也惊叹地说:只有中原才能铸出如此精良的刀剑。日本随即学习唐刀的锻造之法,并加以改进,就成为了今天所见到的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后,中国的唐刀锻造技艺逐渐失传,就算以现在的现代工艺,也无法复制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编辑本段唐刀与日本刀的区别

    一般而言,日本武士刀的刀身都有一定弧度,唐刀则多采取直身造型。但是,事实上也有些忍者刀采取直刃造型,唐刀之中也有弯曲者存在。依据刀身弯曲与否区分武士刀与唐刀有时并不可靠。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区分日本刀与唐刀。

    日本刀的刃区面积一般都占刀身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而唐刀的刃区面积一般为四分之一左右,采取斧刃造型。

    为什么?这一点是由战场环境所决定的。在日本战场上,金属铠甲绝对是稀罕物,在这种环境下,刀的工作主要是“切肉”,自然是越锋利越好;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刃区扩张到刀身面积的一半,理所当然。

    而中国的古代战场上,刀刃碰上个护心镜、铜盔之类的东西,则更加的稀松平常;面对这种情况,刀锋就不能简单地只追求锋利,还要兼顾破甲能力;而斧刃,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了。

    编辑本段追忆唐刀风采

    让我们从历史的片断来分析和追忆唐刀的风采:

    片断一

    《旧唐书》卷五九丘和子行恭传略云:初,从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欲知其虚实强弱,乃与数十骑冲之,直出其后,众皆披靡……既而限以长堤,与诸骑相矢,惟(丘)行恭独从。寻有劲骑数人追及太宗,矢中御马,行恭乃回骑射之,发无不中,余贼不敢复前,然后下马拔箭,以其所乘马进太宗。行恭于御马前步执长刀,巨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入大军。

    片断二

    《新唐书》列传六十三: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从安西都护来曜讨十姓苏禄,先登捕虏,累功署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常为先锋,贼值,类崩溃。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逐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进收东都,嗣业战多。乃与张镐、鲁炅、来瑱、嗣吴王祗、李奂略定诸州。兼卫尉卿,封虢国公,实封户二百。兼怀州刺史、北庭行营节度使。

    片断三

    《旧唐书》卷五六辅公祏传云:

    公祏简甲士千人,皆使执长刀,仍令千余人随后,令之曰:“有却者斩。”公祏自领余众,复居其后。俄而(李)子通方阵而前,公祏所遣千余人皆殊死决战,公祏乃纵左右翼攻之,子通大溃,降其众数千人。辅公祏从杜伏威征战,伏威军中多用陌刀,所以这次战李子通时,先锋步兵所持的长刀可能就是陌刀。同卷所附阚稜传云: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及伏威据有江淮之地,稜数有战功,署为左将军。伏威步兵皆出自群贼,类多放纵,有相侵夺者,稜必杀之。

    由此推测阚稜善用的两刃长刀可能就是陌刀,因为从其传看,阚稜统领的是杜伏威步兵,“拍刃”,《新唐书》卷九二作“拍刀”,杜伏威的步兵皆善使这种长刀,阚稜为其中最优秀者。

    片断四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待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经十五日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疏勒(今新疆喀什),随后挥军南下,踏上葱岭,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行军。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塔吉克语,意为世界屋脊)高原,由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高原海拔4000—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帕米尔高原分东、中、西三部分,东帕米尔以中山为主,是帕米尔高原海拔最高的部分,海拔平均6100米或更高,山峰相对高度1100—1800米,山体浑圆,山间谷地宽而平坦,海拔3690—4200米。唐军行军路线不但要经过东帕米尔,而且还要经过海拔7564米青岭(慕士塔格山),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时唐军士兵皆有私马相随,后勤方面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保障;加上唐军选择从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行军,这才使行军的困难降至最低。经过二十余日的艰苦行军,唐军到达了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然后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簏西行,又经二十余日到达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汉附近)。唐军继续前行,再经二十余日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至此,唐军经过百余日的跋山涉水,于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

    随后,高仙芝兵分三路,会攻吐蕃的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3000骑兵从北谷向吐蕃连云堡;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自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率主力从护密国南下。三路兵马约定于七月十三日辰时在连云堡下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