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朱闻天曾经经历过缺技术、缺人才的窘境,而且经过现实世界翻阅资料进行了解,真正的人才扩散也只有在到了90年代初,那时朱闻天才可能建立自己的技术和科研团队。

    因而近期朱闻天只能依靠“买技术”维持生产,“买技术”上生产线。好在现在华夏国内处于基础需求阶段,技术几步和淘汰都没有那么快。

    朱闻天倒是有心在hk或者国外其他地方,甚至是sz特区范围内,优先建立技术团队,只不过这种难度同样不小就是了。

    此前朱闻天在hk的招募倒是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参与,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所谓的技术团队,也正是这种对人才的吸引和积累罢了,当然还得配合核心技术。

    开放的初期是抢夺原始积累的阶段,一段时间以内朱闻天的主要精力都将放在这方面,利用最为直接有效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完成资金原始积累。

    而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客观条件十分有限的条件之下,朱闻天只能顺手而为之,积累速度肯定要缓慢许多。

    “厂名和品牌名朱先生,腾龙这个名字是很大气,品牌倒是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厂家名称恐怕上面已经定了名称,就叫大连电视机厂!”

    陈所长表示异议,开口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厂名方面,对品牌名并不是太在意,同时连提都没有提技术转让的事情,显然对那块儿的建议已经采取了默认。

    “嗯。如果厂名只能叫大连电视机厂的话,我也不强求改为腾龙,但是电视产品品牌必须为腾龙,而且将来一旦有技术转让而产生的分厂,名字不能再限制”

    朱闻天的话说得很委婉,不想因将来扩大生产的由头刺激到陈所长,毕竟这第一家电视家厂还没有建设起来呢,就想去做其他的厂子了。

    然而徐默春老师却是行家里手,一下就听出了朱闻天故意隐藏的内容。

    “闻天啊,10条生产线还不够么?老陈啊,你赶紧跟朱先生解释一下咱们生产线的产能吧”

    经由徐默春的提醒,陈所长也理会到了朱闻天所关心的重点。

    “朱先生啊,10条生产线如果在两年时间内上马完毕,每条生产线年产量最低8000台计算,我们的产能能够达到80000台,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啊”

    “才80000台这么点产能?”

    “呃不少吧,其实我们研究所一直有个担心,电视机的市场需求量不知道有多大,如果销售环节不通畅的话,咱们可能还需要商量具体上马生产线数量”

    谈到产能方面,陈所长说话更加没有了底气,转型是上面的要求,但是成功与失败可是自行负责的,因而在效益这块儿陈所长一直都很担心。

    不过仔细想想,陈所长的担心也并不是多余,这会儿华夏国内电视还是稀罕玩意儿,处于芙蓉出水小荷才楼尖尖角的阶段,担心前景也是正常得很。

    朱闻天却是没有这种担心,为了做电视机项目他好好查阅了一下资料,一些品牌动辄数百万台到一两千万台的年产量,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华夏国内,电视机年度消费往往都有过亿台的时候,因而一个年产量只有不到10万台的“小厂”,本本不用去担心市场销售的问题。

    而且朱闻天对自己手中已经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十分有信心,以现在的客户群体而言,说不定订货会都能出去十万八万台的。

    之前不是没有比照的例子,自行车和录音机订货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前者订货10万台,后者全款订货的情况下也高达50000台,并且陆续仍旧有追加。

    “陈所长,销售的事情你不用担心,这方面完全可以交给腾龙去做,而不必去走供销体系的老路子。咱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产量尽可能地提上去”

    “不走供销体系路线吗”

    朱闻天的一句话,没想到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陈所长是担心电视机销售不下去,所以竟然将销售环节全部让朱闻天负责,是为了减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