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以的言辞终于有了些说服力,羌人以熊荆的认知确实不太知晓得失利害,可是想到大豪莳身边那名刖者,他又拿不定主意。刖者曾是一名秦人,以他对秦国的了解,自然知道秦国的庶民本性,在适当的条件下,此人说服羌人帮秦军作战未必不可能。
熊荆思考的时候,又有几个大臣说话,或赞成联合羌人攻伐秦国,或认为羌人也不可信,其中特别提到了楚羌之间的联姻。凡是盟友,群臣都要给熊荆娶一个女子,赵、魏、齐、诸越、巴、羌,前段时间苗人又说要嫁女入楚宫。
这种事情很让他很不自在。使者都说嫁来的是本国、本族最美最美的女子,实际嫁过来的,除了赢南,其他的都不配给芈玹提鞋。这倒不是他们撒谎,主要彼此的审美不一样。今天冬天要迎娶的那名羌人女子,熊荆只希望她不要吓到自己。
“羌人之事再议。”熊荆一句话结束了群臣的争论。本次会议不是专门商议楚羌之策的,而是商议秦国转而攻伐齐国后,楚国该做出那些国政、战略上的调整的。
秦国欲亡齐国,幸运的话能给楚国带来数年机会窗口,不幸的话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也许过几天临淄就被王翦拔下,齐国亡国,然后近百万秦军又压在楚国头上。
“若秦人行春攻秋守之计,袭扰商於、方城、魏国、鲁地、齐国等地,三国粟米必不足也。”巴蜀、羌人说完,熊荆要说的是粮食。“莠尹可知旧郢之地一年产粟几何?”
“禀大王,以秦人之记,平年亦有三千八百万石。”莠尹答道。
“如此亦可积粟?”熊荆追问,这个产量超出他的意料。
“每年可积粟一千万石。”莠尹答道。他的话很让所有大臣吃惊,要知道东迁之前,纪郢可是要从青阳等地调运粟米的。五十年时间,秦国将这里变成了产粟之地。
熊荆也很吃惊,但毫无喜色,反而拧紧了眉头。旧郢真的完了。这就像、这就像后世北上广本来要从外地调运粮食,五十年过去北上广不但不用从外地调入粮食,反而有粮食支援各省。
这是件极其可怕的事情,等于说曾经精英汇集的北上广,五十年后只剩下一群农民。天安门、长安街、故宫、外滩、南京路、上下九、高校园、科技园、工业园……,这些地方全被推土机粗暴推平,露出泥土,种上小麦、玉米或者水稻。
熊荆是群臣的焦点,他拧紧了眉头,群臣迅速安静下来,一些臣子面上也生出悲色。旧郢真的不再是以前的旧郢,在旧郢他们找不到一丝以前的味道。旧郢要重回变回先君怀王时那个繁华到让列国艳羡的郢都,要数十年不止。臣子悲切的是繁华,熊荆却在乎楚人,临泽里那件事让他觉得旧郢楚人已不是楚人。
心中重重叹息后,他继续道:“魏国每年产粟七千万石,齐国六千万石,东地八千四百万石,旧郢四千万石,南阳三千万石,商於、汉中各约千万石,总计三亿四百万石。秦人行春攻秋守之计,魏、齐、南阳、商於若无收,只余一亿四千四百万石,不及一半。”
“楚、越、赵、齐,加上军中战马挽马,当有六十万人食。为此六十万人食而劳者,少者一百二十万人,多者两百万之众。以一百二十万人计,加之六十万人食,一年需耗粟米六千五百万石。”
熊荆只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秦军骑兵突然增到四万人,势必会发起郦且所说的骑兵袭扰战。一旦如此,粮食就成了问题。
“若得巴蜀,每年产粟近六千万石,可积粟三千万石。”知彼司最熟悉秦国的情况,巴蜀丰饶之地,人口比旧郢还要少一些。
“若东地、旧郢、巴蜀皆种东周之谷,”莠尹道。“一年可增收一亿八千万石,此比减收之数多两千万石。魏、齐、商於、汉中、方城,一年积粟当有三千万石,所余增至五千万。
东地积三千万石、旧郢积一千万石、巴蜀积三千万石,此七千万石,加之五千万石,有一亿两千万石。大军六十万人食,加之劳者共耗粟六千五百万石,每年可余粮五千五百万石。”
“东地、旧郢、巴蜀皆可种东洲之谷?”熊荆此时眉头方才舒展。如果红薯、土豆真能增收一亿八千万石,粮秣真不再成为问题。
“自然可种。”莠尹道。“东洲之谷所产与粟同,粟产几何,东洲之谷便产几何。东地、旧郢、巴蜀三地收粟一亿八千余万石,东洲之谷也可收此数。然则,巴蜀远在千里之外,唯有乘夏水出巴,一舫不载甲士,输运粟米不过千石……”
“莠尹缪也。”输运司鄂焯纠正道。“秦人之舫载甲士五十人,粟足三月之食。不载甲士以运粟,仅八百石耳。巴蜀本可积粟三千万石,东洲之谷再收六千万石,共九千万石,一百二十万吨。输运一次,需大舫十一万三千艘;若输运两次,则需大舫五万六千艘。
我无舟也。河舟一万三千吨,渔舟一万七千余吨,军中输运之舟两万五千吨,海舟四万两千余吨,总数不过十万吨。”
粮食够了可惜运力不够,瓶颈还是舟船。舟船输运是节省成本,但舟船运输速度太慢。舟船如果运输不及,也可以让齐魏之民前往巴蜀就食,然而这实在太远了。
“以此观之,当使齐人种东洲之谷。”昭黍说道。“不如此,虽有粮秣也输运不济。”
“使齐人种东洲之谷,秦人得去若何?!”莠尹大摇其头。
熊荆思考的时候,又有几个大臣说话,或赞成联合羌人攻伐秦国,或认为羌人也不可信,其中特别提到了楚羌之间的联姻。凡是盟友,群臣都要给熊荆娶一个女子,赵、魏、齐、诸越、巴、羌,前段时间苗人又说要嫁女入楚宫。
这种事情很让他很不自在。使者都说嫁来的是本国、本族最美最美的女子,实际嫁过来的,除了赢南,其他的都不配给芈玹提鞋。这倒不是他们撒谎,主要彼此的审美不一样。今天冬天要迎娶的那名羌人女子,熊荆只希望她不要吓到自己。
“羌人之事再议。”熊荆一句话结束了群臣的争论。本次会议不是专门商议楚羌之策的,而是商议秦国转而攻伐齐国后,楚国该做出那些国政、战略上的调整的。
秦国欲亡齐国,幸运的话能给楚国带来数年机会窗口,不幸的话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也许过几天临淄就被王翦拔下,齐国亡国,然后近百万秦军又压在楚国头上。
“若秦人行春攻秋守之计,袭扰商於、方城、魏国、鲁地、齐国等地,三国粟米必不足也。”巴蜀、羌人说完,熊荆要说的是粮食。“莠尹可知旧郢之地一年产粟几何?”
“禀大王,以秦人之记,平年亦有三千八百万石。”莠尹答道。
“如此亦可积粟?”熊荆追问,这个产量超出他的意料。
“每年可积粟一千万石。”莠尹答道。他的话很让所有大臣吃惊,要知道东迁之前,纪郢可是要从青阳等地调运粟米的。五十年时间,秦国将这里变成了产粟之地。
熊荆也很吃惊,但毫无喜色,反而拧紧了眉头。旧郢真的完了。这就像、这就像后世北上广本来要从外地调运粮食,五十年过去北上广不但不用从外地调入粮食,反而有粮食支援各省。
这是件极其可怕的事情,等于说曾经精英汇集的北上广,五十年后只剩下一群农民。天安门、长安街、故宫、外滩、南京路、上下九、高校园、科技园、工业园……,这些地方全被推土机粗暴推平,露出泥土,种上小麦、玉米或者水稻。
熊荆是群臣的焦点,他拧紧了眉头,群臣迅速安静下来,一些臣子面上也生出悲色。旧郢真的不再是以前的旧郢,在旧郢他们找不到一丝以前的味道。旧郢要重回变回先君怀王时那个繁华到让列国艳羡的郢都,要数十年不止。臣子悲切的是繁华,熊荆却在乎楚人,临泽里那件事让他觉得旧郢楚人已不是楚人。
心中重重叹息后,他继续道:“魏国每年产粟七千万石,齐国六千万石,东地八千四百万石,旧郢四千万石,南阳三千万石,商於、汉中各约千万石,总计三亿四百万石。秦人行春攻秋守之计,魏、齐、南阳、商於若无收,只余一亿四千四百万石,不及一半。”
“楚、越、赵、齐,加上军中战马挽马,当有六十万人食。为此六十万人食而劳者,少者一百二十万人,多者两百万之众。以一百二十万人计,加之六十万人食,一年需耗粟米六千五百万石。”
熊荆只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秦军骑兵突然增到四万人,势必会发起郦且所说的骑兵袭扰战。一旦如此,粮食就成了问题。
“若得巴蜀,每年产粟近六千万石,可积粟三千万石。”知彼司最熟悉秦国的情况,巴蜀丰饶之地,人口比旧郢还要少一些。
“若东地、旧郢、巴蜀皆种东周之谷,”莠尹道。“一年可增收一亿八千万石,此比减收之数多两千万石。魏、齐、商於、汉中、方城,一年积粟当有三千万石,所余增至五千万。
东地积三千万石、旧郢积一千万石、巴蜀积三千万石,此七千万石,加之五千万石,有一亿两千万石。大军六十万人食,加之劳者共耗粟六千五百万石,每年可余粮五千五百万石。”
“东地、旧郢、巴蜀皆可种东洲之谷?”熊荆此时眉头方才舒展。如果红薯、土豆真能增收一亿八千万石,粮秣真不再成为问题。
“自然可种。”莠尹道。“东洲之谷所产与粟同,粟产几何,东洲之谷便产几何。东地、旧郢、巴蜀三地收粟一亿八千余万石,东洲之谷也可收此数。然则,巴蜀远在千里之外,唯有乘夏水出巴,一舫不载甲士,输运粟米不过千石……”
“莠尹缪也。”输运司鄂焯纠正道。“秦人之舫载甲士五十人,粟足三月之食。不载甲士以运粟,仅八百石耳。巴蜀本可积粟三千万石,东洲之谷再收六千万石,共九千万石,一百二十万吨。输运一次,需大舫十一万三千艘;若输运两次,则需大舫五万六千艘。
我无舟也。河舟一万三千吨,渔舟一万七千余吨,军中输运之舟两万五千吨,海舟四万两千余吨,总数不过十万吨。”
粮食够了可惜运力不够,瓶颈还是舟船。舟船输运是节省成本,但舟船运输速度太慢。舟船如果运输不及,也可以让齐魏之民前往巴蜀就食,然而这实在太远了。
“以此观之,当使齐人种东洲之谷。”昭黍说道。“不如此,虽有粮秣也输运不济。”
“使齐人种东洲之谷,秦人得去若何?!”莠尹大摇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