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上下可能没有人能想到,和平时期的、刘邦和西汉功臣之间的战争,居然从燕王臧荼开始了。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
《汉书·高帝纪》载:汉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
两处记载时间有差不是问题,七月是事情开始,十月是事情结束。有问题的是臧荼造反这件事情。
臧荼(?—前202),秦时为上谷郡小吏韩广的手下。大起义之初,陈胜派武臣经略燕赵,武臣便和当地人士联手自称赵王;武臣又派韩广经略燕地,韩广亦和燕地权贵联手自称燕王。臧荼即为韩广手下将领。项羽在巨鹿和秦军决战时,奉韩广命率军参战,后又随楚军入关。项羽大分封时,将燕地一分为二,命韩广东移、称辽东王,封臧荼为燕王。这是武臣学陈胜、韩广学武臣、臧荼学韩广。这真的是秦末社会一大特色。公允而论,在这样的社会中当皇帝比后来要困难得多。
臧荼回到燕地,见韩广不腾地方,便轻松攻杀老上司,以燕王兼领辽东。此后安居燕地为燕王,倒也未再生事。韩信占领赵地后,凭借一路打出来的战无不胜的军威,用李左车先声夺人之计,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臧荼应声而降。此后继续安居燕地为燕王,仍然未再生事。
臧荼虽然参与了推翻秦皇朝和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军事才能和问鼎中原的政治野心。代地,秦皇朝被推翻后由陈余控制。汉三年十月,韩信东出井陉、战胜陈余后,占领代地设置代郡。臧荼对韩信望风而降,韩信后来更威震天下,他应该不至于主动挑战。可能性较大的是,长期战争中,西汉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有点像是无主之地。臧荼发现这个空档,借机扩大地盘。如是,他自己肯定不认为是造反,不过是沿袭春秋战国风气,乘机兼并、扩大地盘。没有意识到他们虽然推翻了一个皇帝、但又拥戴了一个皇帝;皇帝就是皇帝,有皇帝和没有皇帝不能一样行事。
不仅臧荼,诸侯王、功臣群体程度不同都是如此。后来,兼并确实成为伴随西汉始终的老大难问题,随后会说到。
但当下都还顾不上。正是要出事的时候,又不知会出什么事,先从谁哪里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大家都全神贯注、互相紧盯着。
臧荼应该是有点二,无心问鼎中原又有点不自量力,说不定是想成为地区小霸,以为是时机,抢下下手了。春秋战国的兼并,大都可能就是如此。西汉的兼并,根据历史记载,他是第一个。
这个事情原本很好解决。刘邦下一道皇帝诏令,臧荼一定乖乖退出。
为何没有想到就事论事、和平解决?刘邦已经是皇帝了、先入为主了,认定是谋反。潜意识中,他一直在等着有人造反。当然也没有想到第一个会是臧荼。但臧荼自己冒出来了,他也觉得很像。
一则,此人才是真正曾经和他一起南面称王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被项羽封的王。后边或会说到。虽然早已归入刘邦麾下,始终没有成为自己人,刘邦还是不放心得多。
再则,如果从战略层面看臧荼占领代地,问题就严重了。刘邦战胜项羽,基本战略是自己带少部分兵力在中原和项羽相持,韩信带汉军主力占领三晋、代地、燕赵、齐鲁,形成战略夹击之势。现在的局面是,韩信刚刚由齐王而成为楚王,长期经营齐鲁又控制吴楚;臧荼长期经营燕地又占领代地,又是韩信一手收降。只要韩信登高一呼、臧荼起而相应,他刘邦不就是第二个项羽了吗?!
三则,便是甚事没有,你也不能想占就占。那还要我这个皇帝干什么?!
燕王臧荼可能是制度转换期间的第一个屈死鬼。
谁想造反固然重要,谁具备造反条件更加重要。麾下各路将领中,最具备造反条件的就是韩信。自垓下胜利之后,刘邦就全神贯注盯着韩信。这一阵子因为报仇有点分神,臧荼无意之中等于提醒了他。
臧荼刚有动作,他刘邦毫不迟疑、立即亲自带兵动手,以免将来腹背受敌。(这或就是刘邦打仗不行的原因,不是针对实际战况随机应变自己谋划,而是面对既有战例生搬硬套模仿前人,有点像是赵括。切勿以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纸上谈兵!对军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细细琢磨。)
刘邦打臧荼,用人标准变化了。没有再使用既往冲杀在第一线、战功累累的诸将,韩信手下的没有用,自己常用的也没有用,而是自己挂帅,卢绾、郦商、刘贾等为将。估计是将要分封时意识到了需要搞搞平衡,从这个角度选的将。
卢绾,和他是发小、同乡、同学、又是通家之好,兴兵以来,和他的小弟弟刘交一样,相当于他的秘书长。郦商,独立起义早期加入汉军的,多数时间和萧何一起经营根据地,资格很老,战功可能不大够。刘贾,是刘氏一族中唯一真正能够带点兵的。之外,便是秦军旧将,例如陶舍;还有项羽旧将,例如项梁的小弟弟项襄。
公开讲,是分一份功劳给别人,也是让长期拼杀的诸将休息。还有一点他就只是埋在心底、不会告诉任何人了,这些人大都没有在韩信手下待过,万一到了和韩信刀兵相见的时候,相对放心。
卢绾这帮人也还算争气。尤其郦商老当益壮,快六十的人了,还能带着部下抢先登上燕国城头。
臧荼部队的战斗力可能也一般,更缺乏准备。汉军七月出发,九月便大获全胜。就时间看,应该全部是一战而下。相关记载的简略也表明,战事非常顺利。
臧荼应该完全没有想到,习以为常地占了块地盘,居然丢了性命。一家子只剩一子逃亡匈奴、一孙女被俘为奴,其余都被杀了。(臧荼这个孙女在长安嫁于王姓某人,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嫁入宫中成为汉景帝刘启的美人,王美人和刘启生有一子,小名刘彘,即后来汉武帝刘彻。就是这个兼有刘邦和臧荼血缘的刘彻,差点把西汉政权折腾垮。造化奇妙啊。)
不待班师回朝,刘邦就下诏诸侯王推荐新燕王。又是韩信牵头、又是诸侯王一致推荐,“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汉书·卢绾传》)。在战功赫赫的汉军将领中,卢绾那点功劳哪里能算得多!这显然是顺着他的心思说话。问题是,他在定陶就想给卢绾封王,大家都不同意、还怪话连篇,现在怎么就一致同意了?还不够一年!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
《汉书·高帝纪》载:汉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
两处记载时间有差不是问题,七月是事情开始,十月是事情结束。有问题的是臧荼造反这件事情。
臧荼(?—前202),秦时为上谷郡小吏韩广的手下。大起义之初,陈胜派武臣经略燕赵,武臣便和当地人士联手自称赵王;武臣又派韩广经略燕地,韩广亦和燕地权贵联手自称燕王。臧荼即为韩广手下将领。项羽在巨鹿和秦军决战时,奉韩广命率军参战,后又随楚军入关。项羽大分封时,将燕地一分为二,命韩广东移、称辽东王,封臧荼为燕王。这是武臣学陈胜、韩广学武臣、臧荼学韩广。这真的是秦末社会一大特色。公允而论,在这样的社会中当皇帝比后来要困难得多。
臧荼回到燕地,见韩广不腾地方,便轻松攻杀老上司,以燕王兼领辽东。此后安居燕地为燕王,倒也未再生事。韩信占领赵地后,凭借一路打出来的战无不胜的军威,用李左车先声夺人之计,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臧荼应声而降。此后继续安居燕地为燕王,仍然未再生事。
臧荼虽然参与了推翻秦皇朝和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军事才能和问鼎中原的政治野心。代地,秦皇朝被推翻后由陈余控制。汉三年十月,韩信东出井陉、战胜陈余后,占领代地设置代郡。臧荼对韩信望风而降,韩信后来更威震天下,他应该不至于主动挑战。可能性较大的是,长期战争中,西汉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有点像是无主之地。臧荼发现这个空档,借机扩大地盘。如是,他自己肯定不认为是造反,不过是沿袭春秋战国风气,乘机兼并、扩大地盘。没有意识到他们虽然推翻了一个皇帝、但又拥戴了一个皇帝;皇帝就是皇帝,有皇帝和没有皇帝不能一样行事。
不仅臧荼,诸侯王、功臣群体程度不同都是如此。后来,兼并确实成为伴随西汉始终的老大难问题,随后会说到。
但当下都还顾不上。正是要出事的时候,又不知会出什么事,先从谁哪里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大家都全神贯注、互相紧盯着。
臧荼应该是有点二,无心问鼎中原又有点不自量力,说不定是想成为地区小霸,以为是时机,抢下下手了。春秋战国的兼并,大都可能就是如此。西汉的兼并,根据历史记载,他是第一个。
这个事情原本很好解决。刘邦下一道皇帝诏令,臧荼一定乖乖退出。
为何没有想到就事论事、和平解决?刘邦已经是皇帝了、先入为主了,认定是谋反。潜意识中,他一直在等着有人造反。当然也没有想到第一个会是臧荼。但臧荼自己冒出来了,他也觉得很像。
一则,此人才是真正曾经和他一起南面称王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被项羽封的王。后边或会说到。虽然早已归入刘邦麾下,始终没有成为自己人,刘邦还是不放心得多。
再则,如果从战略层面看臧荼占领代地,问题就严重了。刘邦战胜项羽,基本战略是自己带少部分兵力在中原和项羽相持,韩信带汉军主力占领三晋、代地、燕赵、齐鲁,形成战略夹击之势。现在的局面是,韩信刚刚由齐王而成为楚王,长期经营齐鲁又控制吴楚;臧荼长期经营燕地又占领代地,又是韩信一手收降。只要韩信登高一呼、臧荼起而相应,他刘邦不就是第二个项羽了吗?!
三则,便是甚事没有,你也不能想占就占。那还要我这个皇帝干什么?!
燕王臧荼可能是制度转换期间的第一个屈死鬼。
谁想造反固然重要,谁具备造反条件更加重要。麾下各路将领中,最具备造反条件的就是韩信。自垓下胜利之后,刘邦就全神贯注盯着韩信。这一阵子因为报仇有点分神,臧荼无意之中等于提醒了他。
臧荼刚有动作,他刘邦毫不迟疑、立即亲自带兵动手,以免将来腹背受敌。(这或就是刘邦打仗不行的原因,不是针对实际战况随机应变自己谋划,而是面对既有战例生搬硬套模仿前人,有点像是赵括。切勿以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纸上谈兵!对军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细细琢磨。)
刘邦打臧荼,用人标准变化了。没有再使用既往冲杀在第一线、战功累累的诸将,韩信手下的没有用,自己常用的也没有用,而是自己挂帅,卢绾、郦商、刘贾等为将。估计是将要分封时意识到了需要搞搞平衡,从这个角度选的将。
卢绾,和他是发小、同乡、同学、又是通家之好,兴兵以来,和他的小弟弟刘交一样,相当于他的秘书长。郦商,独立起义早期加入汉军的,多数时间和萧何一起经营根据地,资格很老,战功可能不大够。刘贾,是刘氏一族中唯一真正能够带点兵的。之外,便是秦军旧将,例如陶舍;还有项羽旧将,例如项梁的小弟弟项襄。
公开讲,是分一份功劳给别人,也是让长期拼杀的诸将休息。还有一点他就只是埋在心底、不会告诉任何人了,这些人大都没有在韩信手下待过,万一到了和韩信刀兵相见的时候,相对放心。
卢绾这帮人也还算争气。尤其郦商老当益壮,快六十的人了,还能带着部下抢先登上燕国城头。
臧荼部队的战斗力可能也一般,更缺乏准备。汉军七月出发,九月便大获全胜。就时间看,应该全部是一战而下。相关记载的简略也表明,战事非常顺利。
臧荼应该完全没有想到,习以为常地占了块地盘,居然丢了性命。一家子只剩一子逃亡匈奴、一孙女被俘为奴,其余都被杀了。(臧荼这个孙女在长安嫁于王姓某人,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嫁入宫中成为汉景帝刘启的美人,王美人和刘启生有一子,小名刘彘,即后来汉武帝刘彻。就是这个兼有刘邦和臧荼血缘的刘彻,差点把西汉政权折腾垮。造化奇妙啊。)
不待班师回朝,刘邦就下诏诸侯王推荐新燕王。又是韩信牵头、又是诸侯王一致推荐,“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汉书·卢绾传》)。在战功赫赫的汉军将领中,卢绾那点功劳哪里能算得多!这显然是顺着他的心思说话。问题是,他在定陶就想给卢绾封王,大家都不同意、还怪话连篇,现在怎么就一致同意了?还不够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