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封王。

    韩信感觉,他和汉王之间的裂痕是从请封齐王开始的。

    从汉中拜将开始,他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想法:好好打仗,报答汉王知遇之恩。根本没有想到过封王,也就没有意识到汉王不愿封他为王。占领关中,那本就是汉王应该的封地,他只是满心高兴能这么快就报答了汉王一把。占领三晋、代地,汉王诏令设立太原等三郡、并派张苍等人为郡守,他也还是高兴又报答了汉王一把。占领赵国,汉王把老赵王张耳派回来,自是理所应当;张耳一把年纪了、感恩戴德的话一直挂在嘴上、处处让他为先,他都不好意思了。占领齐地后,他才意识到汉王原来根本就是不愿意封自己为王。

    齐地相当于非战而下。田氏一族在齐盘根错节,很早就独立起义,对外,陈胜、项梁、项羽、刘邦一概不放在眼里;对内,兄弟子侄竞相称王、火拼不断,但控制全境绰绰有余。这时的齐王是田横,随后就会说到。刘邦派郦食其游说,以齐王还是齐王、只是奉刘邦南面而伯为条件。田横应允,但并非降服也非参加,只是双方联合、成为一条战线。就在田横和郦食其置酒庆贺、毫无防备之时,韩信接受蒯彻建议发动突然袭击,占领齐地。田横落荒而逃。

    韩信胜之不武、又无王爵,在齐地民众看来就不成体统,有碍稳定。他以为刘邦会主动封王,可诏书迟迟不到,只得上书自请封假齐王,言下之意是等齐地稳定下来可以收回。可没有想到,汉王居然大为恼怒。信使回来不愿意细说,他也没有细问。话应该说的很难听。

    汉王,您亏待韩信啊!韩王信他们打下多大地盘,韩信打下多大地盘;他们能封王,韩信有何不可?他下定决心,再见到汉王,一定当面问个明白。

    但他并没有打算不参加垓下大战。那边大战刚开始,他就命令曹参等麾下诸将赶紧预做准备,但心里的不高兴也没有打算掩饰。活儿要干,牢骚也要发。他就是这么个人,不会作假,感恩是真感恩,不满也是真不满。

    接到明确齐王封地的诏书时,他甚至都没有打开。嗟来之食,有什么味道?

    没有想到的是,垓下大战、汉军胜出后,汉王居然封自己为楚王。楚王!陈王就是楚王!怀王也是楚王!西楚霸王更是楚王!那是汉王才应该的封号和领地啊!也许,汉王并不是不愿意封自己为王,而是要把果子留到最后、彻底战胜楚军后,怕自己不好好干?!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可也未免太小心眼。可是,自己是不是也有点心胸不广呢?!

    所以,韩信提议刘邦称帝,又牵头拥戴。是感激,是回报,甚至有点效忠、表忠心的意思。

    他注意到了许多诧异、疑惑的眼神。不仅有韩王信等诸王,甚至有张良、陈平、陆贾诸位。但也没有任何犹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如此大恩大德!

    于是,才有了今夜这一番笔墨官司。

    可是,汉王想当的到底是何等皇帝呢?

    莫非,这一步错了?

    韩信有点怀疑自己考虑不周了。对于打仗,他非常清楚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什么样的仗需要考虑哪些方面都烂熟于心,一项一项都考虑到了,都确认无疑了,就是算无遗策,就可以下决心。对于这些事情,他真还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考虑,有点胡思乱想,这就难免考虑不周啊!

    一念及此,韩信脑子一片空白了,就那么仰面朝天地躺着,无声无息,好像只是两件衣裳铺在地上。他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大错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大错误。

    没有韩信,刘邦会不会成为皇帝呢?韩信之外,推举皇帝的能力和愿望兼而有之的还有谁?!如果刘邦没有成为皇帝,西汉还会不会有皇帝?东汉还会不会有皇帝?整个中国古代还会不会有皇帝?如此推演,韩信的历史责任就太大了。

    但在韩信心目中,皇帝可能真的只是个名号,和霸王、和伯没什么不同,充其量不过有点攀比心理,认为汉王的封号应该比自己高,更应该比项羽那小子高。他没有想到皇帝居然能够成为随时随地可以轻松取他这个天下第一诸侯王性命的角色。他傻啊?!但请刘邦当皇帝终归是从他的口中说出来的。无论他是否能意识得到,他已经犯下了一个严重错误,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历史,都很严重。一不小心跪下了,再要打算站起来就得以生命为代价。后世历代皇朝中,类似韩信这般人物很多。韩信可谓始作俑者。

    韩信这种想法在西汉功臣中具有相当代表性。他们真心拥戴刘邦当皇帝,但又显然只是周天子那样的天子,而不是秦始皇那样的皇帝。他们也希望大一统,并没有哪个人试图自己称皇帝、当天子。但他们希望的大一统也显然是西周古王朝那样封建的大一统,而不是秦皇朝那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更没有人打算将自己浴血奋战刚刚换来的封土和封民拱手交还给刘邦、成为皇帝的王土和王臣。他们是既希望大一统,又希望有自己的一份土地和民众。他们从春秋战国走来,刚刚推翻了秦皇朝,这种想法很正常、很普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