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垓下胜利、刘邦称帝、来到临时首都洛阳,这是张良第一次出现在汉军将领面前。
刘邦和张良来到南宫的架空通道上,居高临下,观察耦语的群体。
这是跟着他们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群体,绝大多数是认识的,有些甚至很熟悉。虽然有段距离,但隔空相对、一览无余,刘邦知道大家能够看见他,大家也知道他能够看见大家。
可大家并不避讳他们的皇帝,更没有人准备走开,依然继续耦语。有些人不卑不亢地看上来,还有些人甚至故意摆出一副挑衅的姿态。和后世类似场面最重要的不同是,皇帝出现了,并没有人望风而拜,更没有人山呼万岁,若在后世都可谓大不敬。
皇帝这个东西,须得自动下跪、衷心崇拜、无限热爱才好使。西汉这个时候的人们,显然尚未达到这个程度。刘皇帝很为难。
如果将这个场面想象成为一幅油画,可以提名为《僵持》。一般所谓僵持是两怕,他们双方恰恰是两不怕、谁也不怕谁。
他们要干什么呢?!
谋反!张良毫不避讳地说:
陛下与此属共取天下,今已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过失及诛,故相聚谋反耳。
大家一起打天下,你现在当了皇帝,赐封的都是和你关系好的,诛杀的都是你的仇人。根据摸底统计、按照军功爵制测算,全天下土地已经不够兑现全军将士功劳。大家担心你借口既往过失杀人。这么多年在一起,谁没点过失呢?所以一起讨论准备造反。
这便是全部古代史上第一流大策略家的风采。绝非逢君之恶,更绝非拍马逢迎,而是出以公心、直言相告,是面对面批评皇帝。这自然是极而言之。但如果不是功成身退在先,张良此刻还能不能如此一针见血、毫无避讳、极而言之呢?这极有可能真的就是张良主动功成身退的原因。反过来又说明,张良在汉军中的地位绝非仅仅是料敌如神,在内部事务上能够出以公心、匡正刘邦的失误可能更重要,颇有古大臣之风。(倘若在后世历代皇朝,尤其是明清两朝,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还会不会有张良这样的大臣来讲这样一番话呢?事情又会是什么结果?一定会查出几个带头谋反的来。)
这里的“所诛皆平生仇怨”、“以过失及诛”只是没有点名而已,但话是讲在当面的,所指何人,说话的明白,听话的也明白。虽然没有点名,却是第一次有人当面指出对韩信的处置导致功臣人人自危。
如此轻松、确定、毫不避讳地说出来,也就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刘邦只好问道:“为之奈何?”怎么办呢?
张良的对策脱口而出:“取上素所不快,计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选择一个你最不满意、大家又都知道你最不满意的人,先封给大家看。
刘邦很早就有种感觉,自己这几位重臣说不定在哪里学过读心术。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清清楚楚,一个个都是读着你的心思说话,你这边话还没出口,他们的对答已经等在嘴边了,言不由衷、含糊其辞都用不上。比如此刻,你担心什么张良明明白白,比你还明白,从头至尾没有提及韩信二字,但又毫不含糊地告诉你:汉王啊,韩信这件事情你没有办好。再说其他还有什么意思?!只能照办,立刻、赶紧。
刘邦立即大宴诸将,公开宣布封雍齿为什邡侯、食2500户,在宴会上又公开督促加快核定功劳、加快赐封。宴后,诸将都高高兴兴,说:“雍齿且侯,吾属亡患矣!”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雍齿(?-公元前192年),沛县子弟之一。此人乃沛县世代富豪,和刘邦关系一般。沛县的起义一开始就成为全县性行动,主要是萧何的影响,全县有头有脸的人物几乎都参加了,雍齿也是其中之一。最初的军官大都是雍齿这般带着自家人马的“大家”子弟。刘邦第一次率领队伍外出攻城略地,安排雍齿留守丰县。雍齿本就看不上刘邦,又阴差阳错成了刘邦的下属,不大甘心,便投靠了陈胜刚刚任命的魏国丞相周市。虽说都是义军,但地盘还是分得很清楚。刘邦回军,丰县成了魏国的,雍齿成为魏国的守将。后来,刘邦不止一次打算杀了雍齿,都由于资格很老、萧何等一帮老人都不吭声而作罢,越往后越是如此,也就没有能杀得了。如今,又正式赐封为侯了。
因为一个可能谋反的,封了一个曾经谋反的。西汉历史上,因为一人封侯而大宴全体中高级将领的,唯有这一次。刘邦这事情办的很窝囊,但确实稳定了军心。
随后,陈平也找来了。陈平也在第一批封侯的功臣当中,封在老家、户牗侯。陈平说:“此非臣之功也。”刘邦说:“吾用先生计谋,战胜克敌,非功而何?”陈平又说:“非魏无知臣安得进?”魏无知乃陈平同乡,陈平投奔刘邦是此人举荐。刘邦只好说:“若子可谓不背本矣!”(《汉书·陈平传》)(刘邦开口自称乃翁、动辄给人当老子的现象,被后世严重放大了。就史籍记载看,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对臣子都用尊称,或公、或先生、或爵位、或职务,自称乃翁的极少。)
刘邦一边决定赏赐魏无知,又觉得陈平好像是有意显摆知恩图报、影射自己忘恩负义。
韩信这件事情,真的是办砸了。
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当下确实稳定了军心。但又办了一件更大的错事,错上加错,直接引发了功臣谋反的风暴。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刘邦和张良来到南宫的架空通道上,居高临下,观察耦语的群体。
这是跟着他们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群体,绝大多数是认识的,有些甚至很熟悉。虽然有段距离,但隔空相对、一览无余,刘邦知道大家能够看见他,大家也知道他能够看见大家。
可大家并不避讳他们的皇帝,更没有人准备走开,依然继续耦语。有些人不卑不亢地看上来,还有些人甚至故意摆出一副挑衅的姿态。和后世类似场面最重要的不同是,皇帝出现了,并没有人望风而拜,更没有人山呼万岁,若在后世都可谓大不敬。
皇帝这个东西,须得自动下跪、衷心崇拜、无限热爱才好使。西汉这个时候的人们,显然尚未达到这个程度。刘皇帝很为难。
如果将这个场面想象成为一幅油画,可以提名为《僵持》。一般所谓僵持是两怕,他们双方恰恰是两不怕、谁也不怕谁。
他们要干什么呢?!
谋反!张良毫不避讳地说:
陛下与此属共取天下,今已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爱,所诛皆平生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过失及诛,故相聚谋反耳。
大家一起打天下,你现在当了皇帝,赐封的都是和你关系好的,诛杀的都是你的仇人。根据摸底统计、按照军功爵制测算,全天下土地已经不够兑现全军将士功劳。大家担心你借口既往过失杀人。这么多年在一起,谁没点过失呢?所以一起讨论准备造反。
这便是全部古代史上第一流大策略家的风采。绝非逢君之恶,更绝非拍马逢迎,而是出以公心、直言相告,是面对面批评皇帝。这自然是极而言之。但如果不是功成身退在先,张良此刻还能不能如此一针见血、毫无避讳、极而言之呢?这极有可能真的就是张良主动功成身退的原因。反过来又说明,张良在汉军中的地位绝非仅仅是料敌如神,在内部事务上能够出以公心、匡正刘邦的失误可能更重要,颇有古大臣之风。(倘若在后世历代皇朝,尤其是明清两朝,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还会不会有张良这样的大臣来讲这样一番话呢?事情又会是什么结果?一定会查出几个带头谋反的来。)
这里的“所诛皆平生仇怨”、“以过失及诛”只是没有点名而已,但话是讲在当面的,所指何人,说话的明白,听话的也明白。虽然没有点名,却是第一次有人当面指出对韩信的处置导致功臣人人自危。
如此轻松、确定、毫不避讳地说出来,也就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刘邦只好问道:“为之奈何?”怎么办呢?
张良的对策脱口而出:“取上素所不快,计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选择一个你最不满意、大家又都知道你最不满意的人,先封给大家看。
刘邦很早就有种感觉,自己这几位重臣说不定在哪里学过读心术。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清清楚楚,一个个都是读着你的心思说话,你这边话还没出口,他们的对答已经等在嘴边了,言不由衷、含糊其辞都用不上。比如此刻,你担心什么张良明明白白,比你还明白,从头至尾没有提及韩信二字,但又毫不含糊地告诉你:汉王啊,韩信这件事情你没有办好。再说其他还有什么意思?!只能照办,立刻、赶紧。
刘邦立即大宴诸将,公开宣布封雍齿为什邡侯、食2500户,在宴会上又公开督促加快核定功劳、加快赐封。宴后,诸将都高高兴兴,说:“雍齿且侯,吾属亡患矣!”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雍齿(?-公元前192年),沛县子弟之一。此人乃沛县世代富豪,和刘邦关系一般。沛县的起义一开始就成为全县性行动,主要是萧何的影响,全县有头有脸的人物几乎都参加了,雍齿也是其中之一。最初的军官大都是雍齿这般带着自家人马的“大家”子弟。刘邦第一次率领队伍外出攻城略地,安排雍齿留守丰县。雍齿本就看不上刘邦,又阴差阳错成了刘邦的下属,不大甘心,便投靠了陈胜刚刚任命的魏国丞相周市。虽说都是义军,但地盘还是分得很清楚。刘邦回军,丰县成了魏国的,雍齿成为魏国的守将。后来,刘邦不止一次打算杀了雍齿,都由于资格很老、萧何等一帮老人都不吭声而作罢,越往后越是如此,也就没有能杀得了。如今,又正式赐封为侯了。
因为一个可能谋反的,封了一个曾经谋反的。西汉历史上,因为一人封侯而大宴全体中高级将领的,唯有这一次。刘邦这事情办的很窝囊,但确实稳定了军心。
随后,陈平也找来了。陈平也在第一批封侯的功臣当中,封在老家、户牗侯。陈平说:“此非臣之功也。”刘邦说:“吾用先生计谋,战胜克敌,非功而何?”陈平又说:“非魏无知臣安得进?”魏无知乃陈平同乡,陈平投奔刘邦是此人举荐。刘邦只好说:“若子可谓不背本矣!”(《汉书·陈平传》)(刘邦开口自称乃翁、动辄给人当老子的现象,被后世严重放大了。就史籍记载看,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对臣子都用尊称,或公、或先生、或爵位、或职务,自称乃翁的极少。)
刘邦一边决定赏赐魏无知,又觉得陈平好像是有意显摆知恩图报、影射自己忘恩负义。
韩信这件事情,真的是办砸了。
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当下确实稳定了军心。但又办了一件更大的错事,错上加错,直接引发了功臣谋反的风暴。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