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渭县;

    原本毗邻渭河,水利良好,本该是田亩成片的丰饶之地。

    哪怕是当年司徒家时期,司徒家与楚国的摩擦,也仅仅是局限在镇南关一线,最多,也就是在上谷郡打个有来有回。

    司徒雷当年的成名之战,在镇南关大破楚军,也并未真的打出上谷郡,最后面对楚人集结的大军,还是得撤回去。

    也因此,上谷郡一直以来都因为兵荒马乱而残破,但其附近的几个郡,则承渭河之泽,算是良地。

    但如今,

    下渭县的农田,已经半数荒芜,人烟也不再稠密。

    按理说,

    就算是当年燕楚国战,再加上那位晋东的王爷曾率军马踏过这里,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尤其是这五年来,双方也就局限在小打小闹上,下渭县按理说,也应该恢复起元气了。

    可偏偏,问题就出在这里。

    晋东不再向楚地出大军这不假,但关于“带馅儿”馒头的故事,却开始广泛地传散开去。

    这种宣传和鼓动,在昔日的屈氏少主开始在上谷郡组建楚字营时,效果变得更为可观。

    边境一带的楚民,对晋东那位王爷的观感,实则是带有极强的“矛盾”情绪;

    一方面,那位是杀人如麻的燕人魔王,杀俘、掘人祖坟,无恶不作,人神共愤;

    但另一方面,他又治地有方,在其治下,有燕人、晋人、蛮人、野人等等,日子都过得很好。

    虽然没亲眼见过,但很多人都这样说,且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尤其是冬天时,会有很多人背着带馅儿的馒头过来发放,说他们在晋东也就是有时候没功夫或者懒得做饭时,才凑合吃一口这个垫垫饥。

    渐渐的,

    靠近渭河,毗邻上谷郡的下渭县,就成了其中一个方向,流民的必经之地。

    这些年,每年都有很多楚地流民从这里经过,再偷渡过渭河,去往晋东去追求更为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地人,其实已经先走了一批;

    留下来的,每年都看见其他流民从自家门前过去,也经不住不断地勾引,又走了一批。

    为了堵截流民,楚军在这里设了堡寨,县城里的衙役也会尽可能地派出来设卡抓人,效果还是有的,能抓住不少,但还是有人想要从这里碰运气过去。

    附近一座小军堡内,身为什长的刘健正和下渭县的捕头崔光坐在一起喝着酒。

    一众士卒以及捕快们,有的在赌钱,有的则干脆躺在那里混秋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