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无法了解张若虚更多的人生故事,只能更多地去解读他留下的伟大诗歌。
这首诗虽然字字珠玑,但全诗的精华都蕴含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里。
因为正是这两句使得奔腾的唐诗大河有了另一个方向,使得一首诗超越了诗,而抵达另一个更高的高度哲学的高度。
这在群星璀璨的唐诗星空绝无仅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它成为前后都没有同伴的孤独的高峰。
而它同时又是诗,是诗的哲学,是哲学之诗。
起始四句就把全诗春、江、花、月、夜五个主要意象中的四个一并推出,顿时就营造了一幅大江东去,明月孤悬,春潮澎湃,夜野无垠的辽阔、深邃的画面,一下子就确定了全诗雄浑壮美的基调。
但诗人的关注点却不在景色。他描写春、江、花、月、夜的壮美,是为了引出人在这样壮美的自然面前不禁产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
这是个宏大而古老的疑问,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至于诗的后半部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有些迷惘和无奈了,因而也是伤感的。
这迷惘、无奈和伤感正是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的,正是前面那一无解的哲学问题给人来带来的困扰。
面对春,江,花,月,夜如此美妙永恒的大自然,个体渺小、生命短暂的人总会产生失落伤感,甚至绝望的心情。
《春江花月夜》为唐诗开创了一个另类的题材和情感风貌,它那元气淋漓的意象和多愁善感的激情,就像是青春的初唐,在夜深人静时,和万物生长的大自然谈了一场恋爱。
虽然这场恋爱的结果,使得初唐释放了青春的荷尔蒙,但也使它那华丽的青春初尝了感伤的滋味。
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探讨的又是短暂与永恒的哲学命题,因而在它那华丽的青春外壳里,注定会隐藏着终极的感伤。虽然,这感伤不是关于朝气蓬勃的初唐时代的,而是关于人类、人生那超越时空、亘古未变的命运的。这也正是张若虚这个另类诗人的独特价值。
张若虚似乎对同时代的诗人都在关注什么,写些什么浑然不觉,他单枪匹马地与唐朝诗人的大部队背道而驰,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无影无形的时间,投向了遥不可及的星空。他从前人从未有过的角度探讨宇宙的存在,又以永恒的宇宙为参照,来反观人类的命运。
他从自然的永恒、无限,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无常,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哲学高度,发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终极关怀式的慨叹,既带着无可奈何的伤感和迷惘的况味,又哀而不伤地表达了青春的梦幻和人生的绚烂。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的愁苦是一种虚幻的愁苦,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由此,他向读者展现了唐诗表现题材的另一面,也由此树立了仅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标志。
写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匆匆熄灭了人生的踪迹,却点亮了唐诗的星空。
它是一首探讨时空,又超越了时空的诗,写出了人类在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时的共同感受。
这是孤独的人类与生俱来的独孤的谜,只有在初唐,一个万物蓬勃上升的时代,才会有人有雄心去追索这一孤独之谜的真相,才会有人有胆量去探究那个超越了人类认知范畴的谜底。
张若虚挟带着初唐奋勇向上的精神力量,代表人世间亿万颗迷茫的心灵,张开迷离的诗眼,对着天宇凝望,迷惘而好奇,好奇而求索,求索而感怀,使得人类的自我意识在唐诗中第一次觉醒了,使得世俗生活之外的宇宙奥秘第一次绽放在了中国的诗歌里,使得同时具有了人类学意义。
《春江花月夜》横空出世后,它那特立独行的诗歌姿态表明其早已超越诗歌的范畴。
从此以后,扬州的月亮就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月亮。
譬如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譬如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虽然字字珠玑,但全诗的精华都蕴含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里。
因为正是这两句使得奔腾的唐诗大河有了另一个方向,使得一首诗超越了诗,而抵达另一个更高的高度哲学的高度。
这在群星璀璨的唐诗星空绝无仅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它成为前后都没有同伴的孤独的高峰。
而它同时又是诗,是诗的哲学,是哲学之诗。
起始四句就把全诗春、江、花、月、夜五个主要意象中的四个一并推出,顿时就营造了一幅大江东去,明月孤悬,春潮澎湃,夜野无垠的辽阔、深邃的画面,一下子就确定了全诗雄浑壮美的基调。
但诗人的关注点却不在景色。他描写春、江、花、月、夜的壮美,是为了引出人在这样壮美的自然面前不禁产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
这是个宏大而古老的疑问,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至于诗的后半部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有些迷惘和无奈了,因而也是伤感的。
这迷惘、无奈和伤感正是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的,正是前面那一无解的哲学问题给人来带来的困扰。
面对春,江,花,月,夜如此美妙永恒的大自然,个体渺小、生命短暂的人总会产生失落伤感,甚至绝望的心情。
《春江花月夜》为唐诗开创了一个另类的题材和情感风貌,它那元气淋漓的意象和多愁善感的激情,就像是青春的初唐,在夜深人静时,和万物生长的大自然谈了一场恋爱。
虽然这场恋爱的结果,使得初唐释放了青春的荷尔蒙,但也使它那华丽的青春初尝了感伤的滋味。
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探讨的又是短暂与永恒的哲学命题,因而在它那华丽的青春外壳里,注定会隐藏着终极的感伤。虽然,这感伤不是关于朝气蓬勃的初唐时代的,而是关于人类、人生那超越时空、亘古未变的命运的。这也正是张若虚这个另类诗人的独特价值。
张若虚似乎对同时代的诗人都在关注什么,写些什么浑然不觉,他单枪匹马地与唐朝诗人的大部队背道而驰,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无影无形的时间,投向了遥不可及的星空。他从前人从未有过的角度探讨宇宙的存在,又以永恒的宇宙为参照,来反观人类的命运。
他从自然的永恒、无限,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无常,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哲学高度,发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终极关怀式的慨叹,既带着无可奈何的伤感和迷惘的况味,又哀而不伤地表达了青春的梦幻和人生的绚烂。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的愁苦是一种虚幻的愁苦,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由此,他向读者展现了唐诗表现题材的另一面,也由此树立了仅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标志。
写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匆匆熄灭了人生的踪迹,却点亮了唐诗的星空。
它是一首探讨时空,又超越了时空的诗,写出了人类在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时的共同感受。
这是孤独的人类与生俱来的独孤的谜,只有在初唐,一个万物蓬勃上升的时代,才会有人有雄心去追索这一孤独之谜的真相,才会有人有胆量去探究那个超越了人类认知范畴的谜底。
张若虚挟带着初唐奋勇向上的精神力量,代表人世间亿万颗迷茫的心灵,张开迷离的诗眼,对着天宇凝望,迷惘而好奇,好奇而求索,求索而感怀,使得人类的自我意识在唐诗中第一次觉醒了,使得世俗生活之外的宇宙奥秘第一次绽放在了中国的诗歌里,使得同时具有了人类学意义。
《春江花月夜》横空出世后,它那特立独行的诗歌姿态表明其早已超越诗歌的范畴。
从此以后,扬州的月亮就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月亮。
譬如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譬如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