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道谢当然不能说几句话便告辞,于是岳麟禹三人将胡濙让入正堂叙话。聊天中胡濙说起一件事。

    就在岳麟禹回来的前天,朱棣在北京皇帝的“行在”召集朝会,京中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来到殿中,等商议完朝政之后朱棣忽然说道:“朕前几天翻阅建文帝时期的群臣议论朕当年靖难时候的奏疏,虽然只是匆匆的翻了几本而已,不过朕想这些奏疏你们都写过吧。”

    众人久久都沉默不言,忽然有一人出列扣头有些得意地道:“臣从来没有写过。”

    此人是当年和杨荣的同榜进士,不过此人却是当年的榜眼李贯。众人正自暗暗愧疚不如李贯机智狡猾时却见朱棣脸色一沉骂道:“你作为臣子,食君之禄就应该做忠君之事,建文帝为奸臣所误,做臣子的就应该死谏匡正皇上的过失。而你却不发一言你和齐泰,黄子澄那些奸臣有什么区别。”说完一拂袍袖转身离去。

    这样一来留下一大殿的官员和还跪在那里的李贯,李贯虽然跪在地上却分明感受到同僚们正在用一种特殊的目光看着他。这让李贯觉得犹如芒刺在背。

    这样一个故事对于岳麟禹和阿雪来说可能只是一则让人唏嘘的故事,可对于坐在一边的林菁霜来说却是意义非凡,她听完之后微微一笑,心中的一块石头已经落地。朱棣正在用这样的举动昭示群臣:和才华能力比起来,他朱棣首先要的是一颗忠心。

    岳麟禹重回锦衣卫对于朱棣来说困扰自己多年的朱允炆下落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是胡濙和岳麟禹的功劳。胡濙已经在自己的提拔之下当上了礼部左侍郎也算是三品大员了。

    而对于岳麟禹来说永乐元年的时候他便是锦衣卫指挥同知,可多年之后,立下那么多功劳之后自己却只提了他一级,可岳麟禹却是毫无怨言,再想到当年此人和杨荣在进宫还是谒陵一事中帮了自己一个大忙,如何不能对其刮目相看呢。

    至于杨荣,他本来和林菁霜议定这个计划,一来是觉得群臣早就不满纪纲的手段毒辣,人心可用;二来也是为了尽力除掉朱高煦的这一个爪牙,算是有枣没枣打一杆,据他观察朱棣即使不处理纪纲,至少也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只要除掉了纪纲,就算朱棣委任的下一任锦衣卫指挥使即使也是朱高煦的人,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掌控住锦衣卫的。可是却没想到扳倒了纪纲之后,正好朱棣也召回了岳麟禹并让他接任锦衣卫,这下杨荣心中也不禁钦服林菁霜的算计。

    当然这些却只有杨荣,金幼孜等人心里清楚,这时的朱高煦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之前纪纲倒台之后他确实心中惊疑不定,可当他知道接任的是岳麟禹的时候却是松了一口气:他想起当年靖难的时候自己曾经“帮”过岳麟禹不少,而岳麟禹的反应也并不抗拒,看来此人或多或少也算是自己一派的人。自然也不会为难他。

    就这样这么一个已经远离朝堂四五年的人,有朝一日回到朝廷居然成了三方势力都认可的人,这样的结果却是谁也未曾想到的。岳麟禹虽然又回到了锦衣卫,不过他才发现这没有纪纲的锦衣卫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他原本觉得纪纲为了迎合上意简直是不择手段乃是一个卑鄙小人,但再看现在的锦衣卫和当年纪纲在时简直是天差地别,也是暗暗佩服纪纲的能力。

    不过整顿锦衣卫对于岳麟禹来说却也不是什么难事,当年率军面对强敌时他尚能处乱不惊,更何况区区的锦衣卫呢。只不过几日功夫这锦衣卫便在岳麟禹的统帅之下井井有条。朱棣听闻此事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微微颔首而已。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