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坪城不远,一座石碉楼耸立黑夜里。

    碉堡高大威武,高达十丈,四角形状。每隔几层的东南西北墙上各开有一竖长方形的了望孔,孔下还留有射击孔。

    碉堡筑在石坪城外的不远,处于湖与山之间。

    这样的碉楼其实在如今的通海都督府遍地可见,这也是秦琅所亲自设计的碉楼防御,最早是在陇右边地建造,是为了防范来去如风的党项等羌人。

    碉楼高大坚固,既是烽火台,也是堡垒。

    因为碉楼极高,且都建立在一些高地上,视野好,所以能够早早发现敌人踪影,及时的通过狼烟、号角、旗帜等传递警讯,也可通过碉楼调动兵马,还可以做为兵堡,屯驻士兵。

    若是羌骑来犯,士兵可立即退入碉堡中,羌骑面对这些石头垒筑的碉楼一般也是无可奈何,狗咬刺猬。

    这种碉楼用大石砌墙,结构稳定,大石砌内外墙,小石填墙心,泥浆胶结。整个碉楼上小下大,在底下几层,只留有一门出入,而这门打造的异常结实坚固,从内部可以直接顶死,根本进不去。

    而在底下几层,则根本没有留下孔洞门窗,在起码也是四五丈高的碉楼面前,想通过攀爬等手段也进去也是相当艰难的。

    这样的碉楼不需要多少兵驻守,但能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大。而秦琅当年在陇右搞碉堡群,这里一碉,那里一堡,这些碉楼单独一个确实不足为惧,打不下我绕着走就是。

    可问题是,如果这样的碉楼多了,那就不一样了。

    一个碉楼小的能藏兵十几人,大的能藏百人,里面储藏的干粮和水,往往能够坚持一月以上。

    当十个百个碉楼里的兵聚一起时,就不是一个小数字了,如果敌骑绕过,就得面临着这一个个碉楼居高临下放箭射击的威胁不说,更得面临着后顾之忧,得担心碉楼里的兵杀出来。

    秦琅当初在陇右提出来,不筑大城,不修长城,而多筑碉楼。

    碉楼不大,修起来简单,既是烽火台,又是堡垒,还是藏兵所,士兵们在外若遇敌人来袭,可就近退入碉楼。

    碉楼通过烽火等联系,还可以调动集结,偷袭、阻击敌军等等。

    这个碉堡战术,在陇右还没怎么来的及全面推行,党项和吐谷浑就先后被秦琅的主动进攻给干趴下投降了。

    后来秦琅世封安南武安州,到了那边后发现这里蛮族众多,民风彪悍,所以也就让自己的封臣骑士们也在领地上建碉楼。

    一个骑士修一座大的城堡不现实,但修一座几丈高甚至十几丈高的碉楼其实却要相对容易些。

    在秦琅的积极推动下,武安州这些年修起了上千座大小碉楼,号称千碉之领。

    而他一路打到云南,建立了通海都督府后,给程处默的规划里,很重要的一个军事防御计划,也就是在建水、步头等几处交通要地,建立起几个中心要塞,然后在几条交通线上,多建碉楼。

    这些碉楼既是烽火台,又能当驿站,还能当兵堡、巡逻站点等等,易修好建却又十分坚固。

    石坪的碉楼算是比较小的碉楼,同样也是石头砌成,外面粗糙坚固,内壁平整光滑。

    碉楼修建成本不高,修建的速度也快,但却易守难攻,可谓是通海唐军防御上最节约成本的一个好玩意了。

    段彝面对着这么一座高塔似的碉楼也是无从下嘴,所以计划先不动他,而是直接偷袭石坪城,他认为只要能够突袭进入石坪城,那么碉楼里的那一队唐兵根本不用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