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1/2)
今天来剧组探班的记者是二十世纪福克斯方面安排的,私底下塞了不少钱,方方面面都打点好了,说是来采访的,但基本没可能说坏话,也不会在剧组的地盘上刁难采访对象,给卡梅隆找不痛快。
说白了,人家今天就是来剧组拍素材的,而取材范围主要集中在那两架当做卖点的战机、导演卡梅隆与男主施瓦辛格、以及各种高燃特效的制作过程,这些都是观众最爱看的,同时也是这部影片针对普通观众的主力吸引点。
福克斯既然花了钱,当然是想着媒体的报道方向能完全集中在影片的优势处,什么高深艺术性之类影片没有的东西能不提就最好别提,省得劝退观众。
不过记者的自由度一向是很高的,就算是专门请来做公关的媒体也有自己写稿的权利,买了通稿的人只能提出大致要求,并让记者与撰稿者保证只给自己说好话,至于新闻稿的具体构架,雇主们很少有硬性规定。
特别像《洛杉矶时报》和《今日美国》这类发行量稳居前列的综合类报纸,能给你买通稿的机会就不错了,雇主真要大无畏地一通乱指挥,把人家惹恼了就是一拍两散的局面,所以记者要是在剧组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小插曲,也有可能上前采访、乃至于写到新闻稿中以供万千读者阅览。
哪怕这个意外发现的插曲对剧组来说是完全负面的——比如偶然听见化妆师在对着未成年的女演员开黄.腔什么的——记者也可能默默地记下这件事,在通稿中依旧遵循着拿钱办事儿的宗旨一通猛夸,但之后另开一篇文章往死里黑的概率可不小。
记者嘛,所追逐的最高目标都是关注度与订阅量,只有持续产出足够火爆的新闻内容,才能让读者们每个季度都续订他们的报纸,订阅报纸的人越多,报社的效益就越好,记者们的日子也就越好过,真要抓住了《真实的谎言》的痛脚,才不会顾及到人家刚给自己送了笔不菲的广告费呢,该骂就骂绝不嘴软。
而且他们这么干了之后,二十世纪福克斯就算再气恼也说不出什么指责的话语,人家记者可是按规矩办事儿的,在采访中既没有挖坑也没有刻意搞事,只要通稿写得足够过关,就尽到本分了,你管人家之后做什么呢?
说句不好听的,这么短的进组采访时间都能让人抓到把柄,那也怪不得别人盯着你骂。
卡梅隆对某些记者的德行有过充分了解,心底里非常排斥让记者在拍摄的时候进入摄影棚,特别这还是开拍第一天,演员与幕后工作者们还在磨合期,因为配合不到位,每次开拍前的准备时间成倍增加,要不是演员们的表演比较给力,这会儿兴许还卡在第一场戏过不去呢。
就这么个稍显混乱的时候,记者还要来凑热闹,让他不得不专门告诫剧组成员们至少在这一天内老实一些,好像他这个大导演有多怕那些无冕之王似的。
卡梅隆觉得等拍摄进入尾声的时候再安排记者进组采访比较妥当,但福克斯方面坚决不同意,非得让人这两天就来,就为了让记者拍一拍摄影棚中花费了大力气搭起来的起重机部件与拆解后的战机,他们认为这种耗资巨大的棚内布景能完美地体现影片的大制作特点,以便吸引更多大片爱好者的目光。
而这个摄影棚剧组只租了不到一周,在这里拍摄的戏份很少,如果不是担心演员们不断NG,那点拍摄场次兴许三四天就能解决,等到拍摄结束,这个布景就会被拆掉,好租给后面的剧组,到那时想请记者来拍照都没地方了。
卡梅隆是个掌控欲极强的导演不假,却也不愿意因为一些小事不断与制片公司发生争执,他下一部作品还指望着人家给自己投资呢,总是不好太强硬,半推半就地也还是应下了福克斯的安排。
只是答应归答应,卡梅隆对记者却是不甚热情,打从人家进入摄影棚的大门开始,就
坐在导演椅上淡淡地看着那边,却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
施瓦辛格这会儿正在自己的化妆拖车里休息,他那副浑身上下灰头土脸的妆容还挺娇贵的,不能随便在摄影大厅里吹大风扇,也不能随便出汗,只好回到有空调的拖车里待着。
而女主杰米今天压根儿没来剧组,在摄影棚拍摄的戏份中就没有需要她出场的地方,自然不用来上班打卡,记者第一眼没看见最大咖的男女主角,倒也没开口询问,先是随着场记在摄影棚中粗略转了两圈,各处都拍了照片,然后伸长了脖子四下打量,显然是想找点其他可报道的素材。
奈莉正坐在小板凳上让医生给自己检查胸腔和肋骨,但目光却一直放在场记身边的女记者身上。
这位女记者来自《洛杉矶时报》,据说是个入职多年的资深记者,不过从面相上看还挺年轻的,扎了个马尾辫,身上是一套方便活动的运动服,背上背着个容量不小的黑色双肩包,脖子前还挂着个专业相机。
不像记者,倒像是个登山客。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要属这位记者女士的身高,奈莉目测过去都得有一米八了,而且她的身段并不如T台模特般纤细,配上身高只会显得更加壮硕,身材娇小的米勒站在她旁边估计得被衬成小矮人。
就在奈莉细细审视对方的时候,高大的女记者正好看了过来,两人意外地对视了一眼。
女记者顿了一下,然后扫了一眼奈莉面前的医生以及她旁边围着的一小圈人,迅速猜测出那边的状况:这似乎是演员受伤了,医生正在给她处理伤口?
尽管并没有看到哪里在流血,女记者仍然径直走了过去,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自己花费些时间的采访素材。
说白了,人家今天就是来剧组拍素材的,而取材范围主要集中在那两架当做卖点的战机、导演卡梅隆与男主施瓦辛格、以及各种高燃特效的制作过程,这些都是观众最爱看的,同时也是这部影片针对普通观众的主力吸引点。
福克斯既然花了钱,当然是想着媒体的报道方向能完全集中在影片的优势处,什么高深艺术性之类影片没有的东西能不提就最好别提,省得劝退观众。
不过记者的自由度一向是很高的,就算是专门请来做公关的媒体也有自己写稿的权利,买了通稿的人只能提出大致要求,并让记者与撰稿者保证只给自己说好话,至于新闻稿的具体构架,雇主们很少有硬性规定。
特别像《洛杉矶时报》和《今日美国》这类发行量稳居前列的综合类报纸,能给你买通稿的机会就不错了,雇主真要大无畏地一通乱指挥,把人家惹恼了就是一拍两散的局面,所以记者要是在剧组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小插曲,也有可能上前采访、乃至于写到新闻稿中以供万千读者阅览。
哪怕这个意外发现的插曲对剧组来说是完全负面的——比如偶然听见化妆师在对着未成年的女演员开黄.腔什么的——记者也可能默默地记下这件事,在通稿中依旧遵循着拿钱办事儿的宗旨一通猛夸,但之后另开一篇文章往死里黑的概率可不小。
记者嘛,所追逐的最高目标都是关注度与订阅量,只有持续产出足够火爆的新闻内容,才能让读者们每个季度都续订他们的报纸,订阅报纸的人越多,报社的效益就越好,记者们的日子也就越好过,真要抓住了《真实的谎言》的痛脚,才不会顾及到人家刚给自己送了笔不菲的广告费呢,该骂就骂绝不嘴软。
而且他们这么干了之后,二十世纪福克斯就算再气恼也说不出什么指责的话语,人家记者可是按规矩办事儿的,在采访中既没有挖坑也没有刻意搞事,只要通稿写得足够过关,就尽到本分了,你管人家之后做什么呢?
说句不好听的,这么短的进组采访时间都能让人抓到把柄,那也怪不得别人盯着你骂。
卡梅隆对某些记者的德行有过充分了解,心底里非常排斥让记者在拍摄的时候进入摄影棚,特别这还是开拍第一天,演员与幕后工作者们还在磨合期,因为配合不到位,每次开拍前的准备时间成倍增加,要不是演员们的表演比较给力,这会儿兴许还卡在第一场戏过不去呢。
就这么个稍显混乱的时候,记者还要来凑热闹,让他不得不专门告诫剧组成员们至少在这一天内老实一些,好像他这个大导演有多怕那些无冕之王似的。
卡梅隆觉得等拍摄进入尾声的时候再安排记者进组采访比较妥当,但福克斯方面坚决不同意,非得让人这两天就来,就为了让记者拍一拍摄影棚中花费了大力气搭起来的起重机部件与拆解后的战机,他们认为这种耗资巨大的棚内布景能完美地体现影片的大制作特点,以便吸引更多大片爱好者的目光。
而这个摄影棚剧组只租了不到一周,在这里拍摄的戏份很少,如果不是担心演员们不断NG,那点拍摄场次兴许三四天就能解决,等到拍摄结束,这个布景就会被拆掉,好租给后面的剧组,到那时想请记者来拍照都没地方了。
卡梅隆是个掌控欲极强的导演不假,却也不愿意因为一些小事不断与制片公司发生争执,他下一部作品还指望着人家给自己投资呢,总是不好太强硬,半推半就地也还是应下了福克斯的安排。
只是答应归答应,卡梅隆对记者却是不甚热情,打从人家进入摄影棚的大门开始,就
坐在导演椅上淡淡地看着那边,却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
施瓦辛格这会儿正在自己的化妆拖车里休息,他那副浑身上下灰头土脸的妆容还挺娇贵的,不能随便在摄影大厅里吹大风扇,也不能随便出汗,只好回到有空调的拖车里待着。
而女主杰米今天压根儿没来剧组,在摄影棚拍摄的戏份中就没有需要她出场的地方,自然不用来上班打卡,记者第一眼没看见最大咖的男女主角,倒也没开口询问,先是随着场记在摄影棚中粗略转了两圈,各处都拍了照片,然后伸长了脖子四下打量,显然是想找点其他可报道的素材。
奈莉正坐在小板凳上让医生给自己检查胸腔和肋骨,但目光却一直放在场记身边的女记者身上。
这位女记者来自《洛杉矶时报》,据说是个入职多年的资深记者,不过从面相上看还挺年轻的,扎了个马尾辫,身上是一套方便活动的运动服,背上背着个容量不小的黑色双肩包,脖子前还挂着个专业相机。
不像记者,倒像是个登山客。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要属这位记者女士的身高,奈莉目测过去都得有一米八了,而且她的身段并不如T台模特般纤细,配上身高只会显得更加壮硕,身材娇小的米勒站在她旁边估计得被衬成小矮人。
就在奈莉细细审视对方的时候,高大的女记者正好看了过来,两人意外地对视了一眼。
女记者顿了一下,然后扫了一眼奈莉面前的医生以及她旁边围着的一小圈人,迅速猜测出那边的状况:这似乎是演员受伤了,医生正在给她处理伤口?
尽管并没有看到哪里在流血,女记者仍然径直走了过去,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自己花费些时间的采访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