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对火有着天然的恐惧感。基于这一点,从很早开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各**事家们便将火视为最具震撼力、最具杀伤力的攻击性手段。而在19世纪,赫鲁纳军械所与德赛师团的炮兵部队,又将往日的火攻赋予了全新的概念:一种多重杀伤效应的近代战争武器。
当德赛下达的最后通牒失效的第二天,由于固执的贝尔斯福德将军与顽强的埃武拉军民拒不缴械投降,1810年7月28日凌晨,这位法军统帅最终按耐不住心中的愤懑,他要求炮兵团执行第三套解决方案,火攻。也就是在这一天,进而成为埃武拉,这座千年古都历史上是极其恐怖悲惨的一天,一场惨绝人寰的严重火灾足使所有的葡萄牙人都谈之色变。
贝尔斯福德将军的指挥所,位于靠近埃武拉南部的一栋三层高的灰色石堡建筑里,这原属于“葡萄牙伯爵”的一栋私宅,后被改造成为国宾楼。楼下两层被大批卫兵、参谋部,传令室、其他中高层军官所征用,顶层则是最高指挥官的专属,除了充当副官部、作战室、大小会议室的功能外,其中一个豪华套间还兼做这位英国将军的主副卧室与私人书房。
自从数万法军围困埃武拉要塞以来,各种战事接连不利,水源补给已到了严重匮乏程度,导致军心涣散,民心浮动,使得贝尔斯福德未老心衰,患上了严重的失眠者。即便是躺在舒适而奢华的全真丝被套里,英国将军依然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好心的军医官曾私下建议贝尔斯福德将军,可以如睡前服用少量的鸦-片酒(雪利酒中放入鸦-片,藏红花,以及少许的肉桂和丁香,这玩意在19世纪被视为万能的特效药)来缓解失眠症,但遭到患者的坚决反对,因为他接受了伦敦医学院的观点,认为鸦-片以及鸦-片的各种衍生物都属于魔鬼的诱惑,一旦上瘾之后,将无法自拔。
通常在上床数小时后,要等到凌晨二时左右,贝尔斯福德才能勉强入睡。这一时期,恪尽职守的将军副官将严禁楼层内的一切喧哗声,除非法国人大举攻城,或城内爆发大规模叛乱,斯密斯中校都会阻拦任何人打搅贝尔斯福德将军的休息。
今天凌晨5时,卧室外的走廊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了入睡不到3个小时的贝尔斯福德。房间主人朦胧着双眼,正要冲着门外破口大骂,但斯密斯中校已急冲冲闯了进来,也来不及解释什么,副官一把扯开面向城东的天鹅绒窗帘。
在东方蔚蒸的云霞下,一颗颗拖著红色尾焰的炮弹几乎以直线方式,呼啸着冲向埃武拉城上空,等到沉闷的爆炸声后,一片红光闪耀,弹体继而释放出无数朵“绚丽夺目的烟花”。
见到长官表现出一幅不以为然的冷漠摸样,中校急忙在一旁解释说:“将军,法国炮兵在城东郊外向我们发射燃烧-弹,他们使用了大口径臼炮,发射的弹药类似康格里夫火箭弹。”
“够了,中校,我知道那玩意。”坐在床头的贝尔斯福德,极不耐烦的打断了副官叙述。
康格里夫火箭弹?贝尔斯福德知道这种不中用的武器。尽管在1806年,由康格里夫亲自指挥,英国皇家海军向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发射了约25000枚火箭,乱射的结果几乎将城市夷为平地。但和威灵顿将军一样,贝尔斯福德坚持认为这种精度极差,只能充当照明弹与纵火-弹的昂贵玩意,除了恐吓新兵与战马之外,别无他用。
然而,埃武拉毕竟不是哥本哈根。因为夏季水源严重缺乏,加之干燥炎热的天气,极易引发火灾,所以从古罗马时代开始,上千年以来,埃武拉的外层主要建筑材料,无论是属于市政工程,还是普通的民宅别墅,基本都取自附近山区的坚硬花岗岩。只有房间的内部陈设,才会考虑使用橡木或松木板材。
所以在贝尔斯福德看来,法国人利用重磅臼炮来发射看似康格里夫火箭弹,试图焚烧埃武拉城,简直就是一种痴心妄想。当天空中的火焰溅落到地面后,或许能制造几次小规模火灾,引发一些不起眼的骚乱,却无法对岩石墙壁与砖土屋顶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贝尔斯福德未加思索的给副官下达命令:“让消防队去城东看看,必须装载城市污水或废水去灭火,不准动用一滴饮用水!再调武装民兵上街维持治安,镇压城中的一切破坏分子;其他部队继续坚守各个要塞与军营驻地,不得惊慌失措,不得擅自离岗;最后,让东部要塞的重炮予以反击,摧毁敌军的臼炮阵地,并严防法国人伺城中混乱而伺机攻城。”
说完,将军挥手将斯密斯中校赶出自己的卧室。当房间重新安静后,贝尔斯福德已毫无睡意,他拖着疲敝的身躯,爬下穿,套上棉绒拖鞋,想去拉上厚实的窗帘。那是黎明过后的太阳光线,星星点点的通过玻璃窗照射进来,令自己的瞎眼也就觉得异常难受。
“该死!”贝尔斯福德警觉起来,他发现这些耀眼的星点并非什么晨曦的阳光,而是从天空不断坠落的火焰团。它们分散附着于屋顶处、街道上、墙壁旁与瓦砾间,持续不断的燃烧着,火势没有丝毫减弱与熄灭的迹象。更加恐怖的是,各个火焰团的内部还不时响起二次爆裂声(白磷功效),将更多的火苗抛洒出去。无数做快乐跳跃的火精灵们,纷纷击碎窗户玻璃,闯入房屋内部,继而落在桌椅、家具、地板、床榻、衣服、甚至裸-露的皮肤上……
事实上,埃武拉城中并非所有建筑都属砖瓦岩石构造,比如用以盛装葡萄酒的橡木桶加工场。这些加工场大都聚集于城市东面,为节约生产与制造成本,工场主们不顾市政当局的三令五申,隐瞒后使用廉价易燃的木制板材作为工场的穹形屋顶。另外,在周围的露天仓库里,还不按规定胡乱堆满起无数根橡木原料,以及橡木桶加工过程中制作的木屑刨花。所以,当大量纵火-弹片坠落地面后,橡木桶加工场成为第一个被引燃的城市建筑物。
木质屋顶和木屑刨花首先被点燃,等到熊熊大火开始吞噬橡木原料时,火场便迅速扩大,形成一堵堵巨大的火墙,逐步朝其他几个的橡木桶加工厂蔓延而去。在滚滚浓烟下,空中飞起的无数木削火星不断溅落,所到之处,无不播下新一批的火种。
巨大的火焰继续蔓延着,肆虐着,它们吞噬一切。很快,在升起在东部上空的巨大热浪便形成一股强风,借助强劲的风势,火势成功拓展到附近街区的石制居民住宅。而此时,随着坠落屋顶、窗台与墙壁上的橡胶火团的二次爆裂,引发了房屋建筑内部的各种易燃物。
于是,内外火势相互交织、配合着,烟雾以及烟雾中的火光笼罩了橡木桶加工厂的北面和南面三、四个街区。急剧攀升高温使得花岗岩的建筑不断被吞没,墙壁与屋顶的各种石料纷纷脱落。前后不到十分钟,整个建筑物便被彻底烧毁,最后坍塌成为一堆黑色的碎石瓦砾。
火灾爆发时,衣冠不整的居民们纷纷携老扶幼,来不及收拾就弃家逃走。城市东面各个街道上挤满了四处奔逃的人群,前往火场的消防队员,与维系持续的武装民兵。
消防队拉着声响巨大的水龙车和木桶,快速赶至东部灾区。由于逃难人群的胡乱拥堵,导致施救行为极为迟缓,兼之火起甚猛,风势又急,水量稀少,更使得救火水龙根本无济于事。好在埃武拉东部街区与其他方向的街区有一条宽阔的火势隔离带,消防员放弃深入火灾现场内部救火,分散在隔离带附近,预防火势蔓延到城市的其他方向。
大批武装民兵也被组织起来,他们疏散人群,安抚民众,尽心尽力的救死扶伤。然而,令这些救难队员无比震惊的是,一些从火海中钻出来的市民,一个个赤-身-裸-体,裸露的皮肤上附带有不停燃烧的火苗,他们一路呼喊着、哀求着,希望有人为他们扑灭身上的火势。
民兵们请来消防队,用沉淀后的城市污水灭火,但他们发现,这种方式根本不管用。最初坠落下来,并做二次爆裂的黏性状的燃烧火团,极其阴险狠毒。一旦被沾到人体皮肤上,就会一直燃烧到见骨,而且大量泼水也无法令其熄灭。
不少因救人心切的民兵或市民,由于来不及寻找水源泼洒或泥土覆盖,干脆赤手空拳的扑打受害者身上的火苗,反而引火烧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牺牲品。无奈之下,无论民兵、消防队员,还是其他市民都只能放弃上述施救,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很多人就这样倒在街道上,四处翻滚,做着痛苦哀的嚎或临死前的祈祷,最终活生生的被烧成一团灰烬。
当德赛下达的最后通牒失效的第二天,由于固执的贝尔斯福德将军与顽强的埃武拉军民拒不缴械投降,1810年7月28日凌晨,这位法军统帅最终按耐不住心中的愤懑,他要求炮兵团执行第三套解决方案,火攻。也就是在这一天,进而成为埃武拉,这座千年古都历史上是极其恐怖悲惨的一天,一场惨绝人寰的严重火灾足使所有的葡萄牙人都谈之色变。
贝尔斯福德将军的指挥所,位于靠近埃武拉南部的一栋三层高的灰色石堡建筑里,这原属于“葡萄牙伯爵”的一栋私宅,后被改造成为国宾楼。楼下两层被大批卫兵、参谋部,传令室、其他中高层军官所征用,顶层则是最高指挥官的专属,除了充当副官部、作战室、大小会议室的功能外,其中一个豪华套间还兼做这位英国将军的主副卧室与私人书房。
自从数万法军围困埃武拉要塞以来,各种战事接连不利,水源补给已到了严重匮乏程度,导致军心涣散,民心浮动,使得贝尔斯福德未老心衰,患上了严重的失眠者。即便是躺在舒适而奢华的全真丝被套里,英国将军依然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好心的军医官曾私下建议贝尔斯福德将军,可以如睡前服用少量的鸦-片酒(雪利酒中放入鸦-片,藏红花,以及少许的肉桂和丁香,这玩意在19世纪被视为万能的特效药)来缓解失眠症,但遭到患者的坚决反对,因为他接受了伦敦医学院的观点,认为鸦-片以及鸦-片的各种衍生物都属于魔鬼的诱惑,一旦上瘾之后,将无法自拔。
通常在上床数小时后,要等到凌晨二时左右,贝尔斯福德才能勉强入睡。这一时期,恪尽职守的将军副官将严禁楼层内的一切喧哗声,除非法国人大举攻城,或城内爆发大规模叛乱,斯密斯中校都会阻拦任何人打搅贝尔斯福德将军的休息。
今天凌晨5时,卧室外的走廊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了入睡不到3个小时的贝尔斯福德。房间主人朦胧着双眼,正要冲着门外破口大骂,但斯密斯中校已急冲冲闯了进来,也来不及解释什么,副官一把扯开面向城东的天鹅绒窗帘。
在东方蔚蒸的云霞下,一颗颗拖著红色尾焰的炮弹几乎以直线方式,呼啸着冲向埃武拉城上空,等到沉闷的爆炸声后,一片红光闪耀,弹体继而释放出无数朵“绚丽夺目的烟花”。
见到长官表现出一幅不以为然的冷漠摸样,中校急忙在一旁解释说:“将军,法国炮兵在城东郊外向我们发射燃烧-弹,他们使用了大口径臼炮,发射的弹药类似康格里夫火箭弹。”
“够了,中校,我知道那玩意。”坐在床头的贝尔斯福德,极不耐烦的打断了副官叙述。
康格里夫火箭弹?贝尔斯福德知道这种不中用的武器。尽管在1806年,由康格里夫亲自指挥,英国皇家海军向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发射了约25000枚火箭,乱射的结果几乎将城市夷为平地。但和威灵顿将军一样,贝尔斯福德坚持认为这种精度极差,只能充当照明弹与纵火-弹的昂贵玩意,除了恐吓新兵与战马之外,别无他用。
然而,埃武拉毕竟不是哥本哈根。因为夏季水源严重缺乏,加之干燥炎热的天气,极易引发火灾,所以从古罗马时代开始,上千年以来,埃武拉的外层主要建筑材料,无论是属于市政工程,还是普通的民宅别墅,基本都取自附近山区的坚硬花岗岩。只有房间的内部陈设,才会考虑使用橡木或松木板材。
所以在贝尔斯福德看来,法国人利用重磅臼炮来发射看似康格里夫火箭弹,试图焚烧埃武拉城,简直就是一种痴心妄想。当天空中的火焰溅落到地面后,或许能制造几次小规模火灾,引发一些不起眼的骚乱,却无法对岩石墙壁与砖土屋顶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贝尔斯福德未加思索的给副官下达命令:“让消防队去城东看看,必须装载城市污水或废水去灭火,不准动用一滴饮用水!再调武装民兵上街维持治安,镇压城中的一切破坏分子;其他部队继续坚守各个要塞与军营驻地,不得惊慌失措,不得擅自离岗;最后,让东部要塞的重炮予以反击,摧毁敌军的臼炮阵地,并严防法国人伺城中混乱而伺机攻城。”
说完,将军挥手将斯密斯中校赶出自己的卧室。当房间重新安静后,贝尔斯福德已毫无睡意,他拖着疲敝的身躯,爬下穿,套上棉绒拖鞋,想去拉上厚实的窗帘。那是黎明过后的太阳光线,星星点点的通过玻璃窗照射进来,令自己的瞎眼也就觉得异常难受。
“该死!”贝尔斯福德警觉起来,他发现这些耀眼的星点并非什么晨曦的阳光,而是从天空不断坠落的火焰团。它们分散附着于屋顶处、街道上、墙壁旁与瓦砾间,持续不断的燃烧着,火势没有丝毫减弱与熄灭的迹象。更加恐怖的是,各个火焰团的内部还不时响起二次爆裂声(白磷功效),将更多的火苗抛洒出去。无数做快乐跳跃的火精灵们,纷纷击碎窗户玻璃,闯入房屋内部,继而落在桌椅、家具、地板、床榻、衣服、甚至裸-露的皮肤上……
事实上,埃武拉城中并非所有建筑都属砖瓦岩石构造,比如用以盛装葡萄酒的橡木桶加工场。这些加工场大都聚集于城市东面,为节约生产与制造成本,工场主们不顾市政当局的三令五申,隐瞒后使用廉价易燃的木制板材作为工场的穹形屋顶。另外,在周围的露天仓库里,还不按规定胡乱堆满起无数根橡木原料,以及橡木桶加工过程中制作的木屑刨花。所以,当大量纵火-弹片坠落地面后,橡木桶加工场成为第一个被引燃的城市建筑物。
木质屋顶和木屑刨花首先被点燃,等到熊熊大火开始吞噬橡木原料时,火场便迅速扩大,形成一堵堵巨大的火墙,逐步朝其他几个的橡木桶加工厂蔓延而去。在滚滚浓烟下,空中飞起的无数木削火星不断溅落,所到之处,无不播下新一批的火种。
巨大的火焰继续蔓延着,肆虐着,它们吞噬一切。很快,在升起在东部上空的巨大热浪便形成一股强风,借助强劲的风势,火势成功拓展到附近街区的石制居民住宅。而此时,随着坠落屋顶、窗台与墙壁上的橡胶火团的二次爆裂,引发了房屋建筑内部的各种易燃物。
于是,内外火势相互交织、配合着,烟雾以及烟雾中的火光笼罩了橡木桶加工厂的北面和南面三、四个街区。急剧攀升高温使得花岗岩的建筑不断被吞没,墙壁与屋顶的各种石料纷纷脱落。前后不到十分钟,整个建筑物便被彻底烧毁,最后坍塌成为一堆黑色的碎石瓦砾。
火灾爆发时,衣冠不整的居民们纷纷携老扶幼,来不及收拾就弃家逃走。城市东面各个街道上挤满了四处奔逃的人群,前往火场的消防队员,与维系持续的武装民兵。
消防队拉着声响巨大的水龙车和木桶,快速赶至东部灾区。由于逃难人群的胡乱拥堵,导致施救行为极为迟缓,兼之火起甚猛,风势又急,水量稀少,更使得救火水龙根本无济于事。好在埃武拉东部街区与其他方向的街区有一条宽阔的火势隔离带,消防员放弃深入火灾现场内部救火,分散在隔离带附近,预防火势蔓延到城市的其他方向。
大批武装民兵也被组织起来,他们疏散人群,安抚民众,尽心尽力的救死扶伤。然而,令这些救难队员无比震惊的是,一些从火海中钻出来的市民,一个个赤-身-裸-体,裸露的皮肤上附带有不停燃烧的火苗,他们一路呼喊着、哀求着,希望有人为他们扑灭身上的火势。
民兵们请来消防队,用沉淀后的城市污水灭火,但他们发现,这种方式根本不管用。最初坠落下来,并做二次爆裂的黏性状的燃烧火团,极其阴险狠毒。一旦被沾到人体皮肤上,就会一直燃烧到见骨,而且大量泼水也无法令其熄灭。
不少因救人心切的民兵或市民,由于来不及寻找水源泼洒或泥土覆盖,干脆赤手空拳的扑打受害者身上的火苗,反而引火烧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牺牲品。无奈之下,无论民兵、消防队员,还是其他市民都只能放弃上述施救,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很多人就这样倒在街道上,四处翻滚,做着痛苦哀的嚎或临死前的祈祷,最终活生生的被烧成一团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