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战象部队

    大秦天宏五年三月二日。

    孔雀王朝大将普西亚米陀率领由十二万步兵,三千头战象组成庞大征讨军开始对孟买城的秦远征军实施惩罚行动。

    之所以形势会恶化到如此地步,除了秦国在半岛南部越来越明显的扩张势头之外,还与孔雀王朝内部的争斗有关。

    得到秦国暗中支援的泰隆在回到华氏城后,便开始大肆活动,网罗对普西亚米陀作为不满的佛教徒,这使得孔雀王朝内部两个教派的冲突空前激烈。

    在长期的酝酿过程中,越演越烈的孔雀王朝内部争斗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迹象,本来掌握着军队实权又得到大部分王公贵族支持的普西亚米陀已经稳占了上风,只要再过个三、五载,那个皇帝的位子怎么着也是他的了,可不知怎的,最近一段时间,平素一付与世无争样子的国王普里哈多拉达竟然一反常态的强硬起来。

    情势激荡,普西亚米陀自然也不是得闲之辈,很快他就查明,普里哈多拉达跟前的亲信泰隆跟秦人走的火热。

    “秦人,什么地方来的野蛮人,居然敢来到老子的地盘上撒野!”军伍出身的普西亚米陀当然不是善男信女,在一番谋划之后,他便开始了报复行动,另外,这次冒险军事行动也很有可能就是他谋夺王位的一次预演。

    可以想见的是,普西亚米陀是想借对外作战大胜的余威,一举将朝中的国王势力铲除干净。

    在公元前二世纪的第一个年头,东方两个古老的国家,两支作战风格、经历、还有战术素养绝不一样的军队相遇了。

    在孔雀王朝的历史上,抵抗外来强大侵略势力并获得巨大胜利的战役他们不是没有,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军就在败在了摩蝎陀国(也就是孔雀王朝的前称)的战象部队手下,而随着亚历山大的死亡,他一手创建的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也随之四分五裂。

    确切的说,在冷兵器战争中,战象也许算是战场上应用最早的恐怖武器了。它们主要的作用是在冲锋时踩踏并冲破敌军阵线。冲向敌军的战象不仅能在敌军中制造惊恐和慌乱情绪,而且还可利用马不习惯大象散发的气味这一特点,令敌军战马受惊失蹄。与骑兵的战马不同,战象的皮很厚,轻易不会受伤,即使步兵的长矛阵也很难挡住它。

    根据史料记载,在大约四千余年前,印度河谷的人们最早开始驯养大象,但后来,这些经过驯养的大象则被引入了古老的波斯帝国,特别是在居鲁士一世时,战象更是波斯人用来炫耀武力的一种工具,当时,在战场上的大象清一色都是雄象,这是因为它们速度较快,更加勇猛好斗。

    战象的杀伤力在于其粗蛮刚猛的劲力。在冲锋中,战象的速度可达每小时三十英里,一旦冲入敌军阵营,便肆意践踏,挥舞锋利象牙横冲直撞。而在第一波攻击中逃过一劫的士兵不是被撞到一边,就是吓得畏缩不前。

    当然,由于象这种动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到寒冷的北方它就无法生存,因此,战象部队的运用远远没有马来得普及。

    只有在炎热的丛林地带作战,战象才能被派上战场,很不幸的是,这一次,秦国远征军的位置恰恰就在战象的作战地域范围内。

    为了一战而竟取全功,雅利安人不仅倾巢而出,而且再度派出了他们引以为豪的战象部队,这种拥有庞大身躯的动物皮坚肉厚,配以尖锐坚硬的象牙,再加上骑在上面居高临下的士兵,寻常的骑乘战马的军队莫说与之对敌了,只怕还未等靠近,跨下战马就已经悲鸣嘶叫,前蹄乱蹬准备逃窜了。

    当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就是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遭到摩蝎陀战象的袭击,一番搏杀之后,尽管马其顿军队拥有横扫诸国的勇力,但在这样一种最霸道最庞大的动物面前,还是败了下来。

    孟买城内,议事厅。

    几乎聚集了此次随同傅戈南征的所有将领,韩信、英布、栾布、陈参还有在后方统筹粮草的萧何都一个个漂洋过海来到了孟买,他们一个个表情凝重,因为谁都清楚现在他们面临的是怎么的一种情况,谁都明白面前的这一仗意味着什么。

    “怎么了,都害怕了,不就是三千头战象吗?有什么好担心的,我们大秦的将士既然能够远涉重洋来到这里,就不会被困难所吓倒。”

    相比秦军将领们的忧心冲冲,傅戈这个统帅的表现实在令人费解,他的脸上依旧淡定从若,他甚至于旁若无人的打着哈欠,摆出一付刚刚睡醒的样子,仿佛摆在他面前的不是十五万的敌军,而是一群一击即破的稻草人。

    当然,熟悉傅戈的秦军将领都清楚,在掉儿啷档的背后,他们的统帅绝对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对手。

    “傅帅,据信所知,这种战象都经过特殊训练,作战时由一个象奴驾驭,象背上站着四个手持长矛的士兵,冲锋时威力很大。况且此次敌军的兵力是我军的十余倍,再加上又有战象这种特殊的兵种助战,我们可切切不可大意呀。”韩信急谏道。

    指挥秦军在热带的南亚作战对于这位智谋百出的大将军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是一次完全不同于以往诸侯混战的斗智斗勇,战场搏杀说到底乃是将领们互相揣度对方用意的较量,因此对于韩信来说,普西亚米陀这个陌生的对手可一点不比项羽来得好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