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河南口音就成了好人了,这种判断标准真让杨乔然哭笑不得。

    他知道黄宗羲这是在搞怪,目的当然是盘盘任僎的底,看看有没有可乘之机。

    一念至此,当下再不言语,坐在一旁喝茶,听黄宗羲怎么忽悠任僎。

    “任先生,不知你在贵……处担任何职?”黄宗羲想说“贵国”,想到不妥,话到嘴边改成了“贵处”。

    任僎一听黄宗羲尊称他为“先生”,不像杨乔然一样“贵使”、“贵使”地叫,就这一条就让他非常满意,觉得黄宗羲这人可交,懂得尊重人,更何况他还操一口河南腔,更是觉得亲切。

    “黄大人,吾不才,任大西国兵部尚书一职。”任僎不傻,紧紧扣住大西国不放,极力地想保住一分尊严。

    “兵部尚书?如此说来,任先生定是大才。不知任先生是何功名?”

    “嘛功名不功名的?崇祯元年中了秀才,那以后兵荒马乱,再也无心科举,所以只有秀才功名。”

    “唉,兵祸连结,文事荒废,毁了多少读书人的前程啊。如此情势之下,自不可以功名论英雄。想来,如果不是兵祸,任先生如此大才,定能杏榜高中啊。”

    黄宗羲这么一捧,正挠到任僎痒处。他一直以读书人的身份为傲,但真正遇到进士举人,他又心虚得很,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好在他投身农民军,周围皆是丘八,他的学问就算是个中翘楚了,以至于他都觉得自己学问已经很高深了。

    “呵呵,黄大人过奖了。吾才疏学浅,当不得大人夸奖。不过,在大西国,吾之学问也算说得过去。”

    任僎眯着眼,捻着胡子自得地笑道。

    “不知任先生所治何经?”黄宗羲又问道。

    明朝科举,四书是必考科目,五经则是选修科目,但必须在五经之中任选一样作为考试科目。

    “《尚书》。”任僎答道。

    一听此言,黄宗羲坏水冒上来了。

    “那可太好了。黄某读《尚书》,有一疑问始终得不到圆满解答,今日正好可以请教任先生,还望先生吝赐教。”

    “好说好说,今日你我以文会友,切磋学问,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任僎非常高兴地说道。

    他确实感到高兴,像这种诗文相和、互相切磋场面,他作为文人是梦寐以求的。

    “《尚书》中《秦誓》一篇有‘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之语,未知末一句作何解?请先生教我。”

    “昧昧我思之”的意思是深潜静思,“昧昧”二字在这里作暗暗解释。

    这句话问出,一下子把任僎给问住了。这么多年来,东奔西颠,他哪里还有时间去读《尚书》?再加上他本不是什么大才,也没有过目不忘的异能。

    “妹妹我思之?这句话当嘛讲来?”任僎苦苦思索,这句话似乎读过,做何解释却早就忘到脑后。

    他一愣神,见杨乔然边喝茶边偷看自己,好像在等着看自己笑话。

    心想:“可不能让这姓杨的看笑话,要说不懂,他还不笑话我大西国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