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也只能拼一拼人品了!
但愿经过这几个月的训练,战士们都已经熟练掌握了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但愿花费重金砸出的武器和雷达管用,但愿上帝、王母娘娘、如来如佛祖、真主们今天都上班且站在自己这一边!
谭振华顾不上解释,一把拽起了蒋志敏,自己一屁股就坐上了指挥系,拨动了控制台上的几个按钮,将通话转到了广播模式,操起话筒就喝到:“注意,基地全体人员注意,有导弹来袭,防空连全员战斗准备,其余各自隐蔽,这不是演习,重复一遍,这不是演习!”
与此同时,谭振华忽然感觉到有一只宽厚的手掌按在了他的肩头,他回头看时,就见谢力正冲着他点头示意。
他明白谢力的意思,在这种时候,谢力无条件地将指挥权交给了他,那就代表着信任!
还有60秒!
谭振华根本顾不上他发布了那条命令后基地里会不会鸡飞狗跳地一片混乱,此时只能寄希望于这些久经战火考验的战士们的第一反应和战场本能,他接着发布了第二条命令:“防空连报告情况!”
几秒钟后,扬声器里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是防空连连长雷涛:“防空连全员战斗状态,器械检查,弹药检查,火控雷达开机预热。”
终于等来了第一个好消息。
看来,前一阶段的训练达成了效果,在防空警报响起的同时,负责防空的这些战士们的本能就是在第一时间从战备值班转换到了战斗状态,开启了火控雷达、检查装备器械,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适应全新的任务和作战方式!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火控雷达作为一种工作在高频段的高精度雷达,其本身的耗电量非常可观,而且部分核心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也极为有限,比如其中核心的核心也是雷达上最贵的一个部件大功率栅控行波管,其平均失效时间理论上只有500小时,这还是理论上的,实际使用中可能更短,所以火控雷达平时都是不开机的,当然它其实也没有24小时开机的必要就是。
因为火控雷达的波长一般都工作在厘米波的X波段,受波长的影响,探测的精度会比较高但距离就会比较近,也很难做到大范围的空域搜索,它的本职工作是在标定目标的空域后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并引导本方武器系统对其进行攻击。
全空域警戒搜索的任务通常是交给空勤警戒雷达来完成的,使用较长的波长,比如米波或者分米波,这样就能用较小的发射功率得到较远的搜索距离和较大的搜索范围,同时这类雷达的使用寿命也比较长,很多型号甚至能做到24小时开机,比如前文提到过的为战舰配套的517型“晾衣架”雷达,而在谭振华为这支“合成营”的防空部队设计的装备中,遂行这一任务的是4038所最新研制的陆军用防空伴随三坐标警戒雷达JY-9。
研制这型雷达的主持设计师就是原先谭振华老爸谭铭的同事、薛子的老爸薛国微最得意的部下、后来因为支援三线建设去了4038所的王晓沙,这也是华夏首型能投入实战的三坐标警戒雷达。
话说当时谭振华破除“门户之见”从4038所买这部雷达的时候,还被瘸子好一通数落,“肥水怎么能流了外人田”什么的,不过么,当时的时间紧张,而4038所的这套雷达已经研制成功,算是货架产品,买了就能到货,到货了马上能用,这才是谭二最后选择它的原因。
JY-9是一部性能优异的雷达,但是受本身体制和工作波长的局限,只能用来发现目标、标识位置却无法精确地引导武器对目标进行攻击,所以防空连的作战流程是:由JY-9担任日常警戒和战备值班,发现目标并标定后,将目标空域和目标飞行轨迹计算出来传送给AF702火控雷达,再由AF702跟踪锁定目标,并引导武器发起攻击。
AF702雷达,其实就是安装在“飞豹”战机里的那部PD雷达的陆上版本,为了适应陆地作战环境而做了一些改进,同时砍掉了一些对陆战无用的功能比如合成孔径、地形测绘等,在降低了研制难度和成本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研制的时间,所以搞起来才那么快——这也是谭振华在自己提供给4014所“秘籍”中一直强调的一点,雷达要尽量做模块化,这样便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推出适用型号,也能大大降低战场后勤的工作量。
由于是在成熟的型号上改进,AF702雷达的性能很稳定,但它也有固有的缺陷——采用行波管的PD雷达开机预热至工作状态至少需要10秒……
还有30秒!
“火控雷达发现目标!”话筒里终于传来了雷涛的声音。
这是第二个好消息!
“器械检查完毕、弹药检查完毕,正常。”
雷涛的声音沉稳有力,就好像来袭的导弹没有引起他任何的情绪波动。
面前的屏幕上忽然弹出了一个20秒倒计时的时钟,谭振华知道,这代表着火控雷达成功跟踪住了目标,并计算出了其运动轨迹。
对“飞毛腿”这么大个的目标,AF702雷达的最远跟踪距离达到了30公里,这是因为其功率配置什么的都为了省事而沿袭了原设计,按照这套“陆盾90”上装备的武器系统,实际上属于“超标”配置了,因为在这套系统上能打得最远的武器也就是5公里射程的“前卫1”型红外寻地导弹,就算锁定了也只能等目标进入这个攻击范围才能打击,而事实上呢?“前卫1”这种初代红外制导单兵导弹根本无法对付以3倍音速来袭的“飞毛腿”导弹,唯一能够被寄予希望的,是最大射程为4公里的华夏版“厄利孔”。
但愿经过这几个月的训练,战士们都已经熟练掌握了装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但愿花费重金砸出的武器和雷达管用,但愿上帝、王母娘娘、如来如佛祖、真主们今天都上班且站在自己这一边!
谭振华顾不上解释,一把拽起了蒋志敏,自己一屁股就坐上了指挥系,拨动了控制台上的几个按钮,将通话转到了广播模式,操起话筒就喝到:“注意,基地全体人员注意,有导弹来袭,防空连全员战斗准备,其余各自隐蔽,这不是演习,重复一遍,这不是演习!”
与此同时,谭振华忽然感觉到有一只宽厚的手掌按在了他的肩头,他回头看时,就见谢力正冲着他点头示意。
他明白谢力的意思,在这种时候,谢力无条件地将指挥权交给了他,那就代表着信任!
还有60秒!
谭振华根本顾不上他发布了那条命令后基地里会不会鸡飞狗跳地一片混乱,此时只能寄希望于这些久经战火考验的战士们的第一反应和战场本能,他接着发布了第二条命令:“防空连报告情况!”
几秒钟后,扬声器里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是防空连连长雷涛:“防空连全员战斗状态,器械检查,弹药检查,火控雷达开机预热。”
终于等来了第一个好消息。
看来,前一阶段的训练达成了效果,在防空警报响起的同时,负责防空的这些战士们的本能就是在第一时间从战备值班转换到了战斗状态,开启了火控雷达、检查装备器械,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适应全新的任务和作战方式!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火控雷达作为一种工作在高频段的高精度雷达,其本身的耗电量非常可观,而且部分核心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也极为有限,比如其中核心的核心也是雷达上最贵的一个部件大功率栅控行波管,其平均失效时间理论上只有500小时,这还是理论上的,实际使用中可能更短,所以火控雷达平时都是不开机的,当然它其实也没有24小时开机的必要就是。
因为火控雷达的波长一般都工作在厘米波的X波段,受波长的影响,探测的精度会比较高但距离就会比较近,也很难做到大范围的空域搜索,它的本职工作是在标定目标的空域后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并引导本方武器系统对其进行攻击。
全空域警戒搜索的任务通常是交给空勤警戒雷达来完成的,使用较长的波长,比如米波或者分米波,这样就能用较小的发射功率得到较远的搜索距离和较大的搜索范围,同时这类雷达的使用寿命也比较长,很多型号甚至能做到24小时开机,比如前文提到过的为战舰配套的517型“晾衣架”雷达,而在谭振华为这支“合成营”的防空部队设计的装备中,遂行这一任务的是4038所最新研制的陆军用防空伴随三坐标警戒雷达JY-9。
研制这型雷达的主持设计师就是原先谭振华老爸谭铭的同事、薛子的老爸薛国微最得意的部下、后来因为支援三线建设去了4038所的王晓沙,这也是华夏首型能投入实战的三坐标警戒雷达。
话说当时谭振华破除“门户之见”从4038所买这部雷达的时候,还被瘸子好一通数落,“肥水怎么能流了外人田”什么的,不过么,当时的时间紧张,而4038所的这套雷达已经研制成功,算是货架产品,买了就能到货,到货了马上能用,这才是谭二最后选择它的原因。
JY-9是一部性能优异的雷达,但是受本身体制和工作波长的局限,只能用来发现目标、标识位置却无法精确地引导武器对目标进行攻击,所以防空连的作战流程是:由JY-9担任日常警戒和战备值班,发现目标并标定后,将目标空域和目标飞行轨迹计算出来传送给AF702火控雷达,再由AF702跟踪锁定目标,并引导武器发起攻击。
AF702雷达,其实就是安装在“飞豹”战机里的那部PD雷达的陆上版本,为了适应陆地作战环境而做了一些改进,同时砍掉了一些对陆战无用的功能比如合成孔径、地形测绘等,在降低了研制难度和成本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研制的时间,所以搞起来才那么快——这也是谭振华在自己提供给4014所“秘籍”中一直强调的一点,雷达要尽量做模块化,这样便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推出适用型号,也能大大降低战场后勤的工作量。
由于是在成熟的型号上改进,AF702雷达的性能很稳定,但它也有固有的缺陷——采用行波管的PD雷达开机预热至工作状态至少需要10秒……
还有30秒!
“火控雷达发现目标!”话筒里终于传来了雷涛的声音。
这是第二个好消息!
“器械检查完毕、弹药检查完毕,正常。”
雷涛的声音沉稳有力,就好像来袭的导弹没有引起他任何的情绪波动。
面前的屏幕上忽然弹出了一个20秒倒计时的时钟,谭振华知道,这代表着火控雷达成功跟踪住了目标,并计算出了其运动轨迹。
对“飞毛腿”这么大个的目标,AF702雷达的最远跟踪距离达到了30公里,这是因为其功率配置什么的都为了省事而沿袭了原设计,按照这套“陆盾90”上装备的武器系统,实际上属于“超标”配置了,因为在这套系统上能打得最远的武器也就是5公里射程的“前卫1”型红外寻地导弹,就算锁定了也只能等目标进入这个攻击范围才能打击,而事实上呢?“前卫1”这种初代红外制导单兵导弹根本无法对付以3倍音速来袭的“飞毛腿”导弹,唯一能够被寄予希望的,是最大射程为4公里的华夏版“厄利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