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独联体”各新生独立国家领导人面前的,是一道难题——如何摆脱前苏俄积弊多年的经济困境。

    对此,深受西方思想鼓吹影响的这一批“独联体”国家领导人们都接受了一个观点:私有化,是解决这一痼疾的良方。

    作为一个国家,苏俄已经不存在了,它的企业资产被按照属地原则被各国瓜分,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而现在,就是要对这笔资产进行“私有化”。

    在前苏俄时期,所有的企业都是国有的,或者按照官方的说法“归全体人民所有。”从法理上来说,意味着全体公民都对这些企业拥有一部分产权,那要如何在整个国家的“私有化”进程中体现这一点呢?

    “独联体”的各位国家领导人们决定接受集合了多位米国著名金融专家,并长期向前苏俄开展金融借贷活动的“光谱俱乐部”提出的建议,采用一个非常“公平、公正”的方法:将这些企业资产全部折算成有价证券,然后按人头平均发给每一位公民!

    就以分裂后的“独联体”第一大国罗刹为例,该国有人口1.48亿,所有归属罗刹联邦的企业估值则为2.8万亿卢布,按这个分配原则,平均每一位罗刹公民可以分到大约价值1.9万卢布的有价证券,按照当时卢布对美元1:0.6的汇率,其价值超过1万美元!

    在1992年的年初,在蓝星上的任何一个国家,1万美元都是一笔“大钱”了,而且这笔钱对每一个罗刹人来说,都是外财,是一笔飞来的横财!

    在罗刹的前苏俄时期,尽管官方口径上从来都宣传这些企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但其实谁会拿这种宣传当真?除了身居这些企业最高领导岗位的寥寥数人,谁又能真的成为这些企业的主人?

    所以,这一套改革方案毫无意外地得到了全体罗刹人民的热烈欢迎,并被以最快的速度实施。

    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知道,这些拆分国有企业股权,将其化整为零的有价证券,即将成为掠夺前苏俄积累70年财富的最漂亮的金融工具。

    企业都变成了有价证券分给国民了,那,还有什么可改的吗?

    有的,而且还是一项全体国民都深恶痛绝的制度——物资计划供应体系,或者称其为“配给制”。

    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每天能得到的面包都是定量的,这怎么可以呢?苏俄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是“独联体”,实行的是“自由民主文明”的资本主义制度,鼓励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所以,这些管制措施都是腐朽落后的制度,完全不应该存在,必须立即废止!

    废止一套行政制度,只需要各国的总统们签发一道命令而已,真的很简单。

    但同样的,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看懂了这道总统令背后代表的意义——导火索已经被点燃!

    问一个最简单的经济学问题:如果在一个市场上,实物物资供应严重不足,而货币充裕,那会发生什么?

    我的读者朋友们应该都能很快地回答出这个问题吧?

    答案是:实物物资的价格会不断上涨,而货币的购买力会不断下降,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属名词——通货膨胀。

    没错,在刚刚解体的“独联体”国家中,此刻,正是这种情况——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现在有钱,毕竟刚刚得到了一大笔价值不菲的有价证券,他们想消费,想购买商品,最起码,不应该像还在前苏俄那样需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才能买上一点仅够充饥的黑面包,他们需要得到更多更好的食品、轻工业品来改善生活!

    人们的要求并没有错,但是不要忘了,不论是作为基础粮食的谷物和油料,还是类似衣物毛巾牙刷卫生纸之类大量以生活基础物资出现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轻工业品,“独联体”国家的自给能力都很差。在过去,还有一个“经互会”可以给前苏俄吸血,可现在,这个循环体系已经不存在了!

    所有这些商品都需要进口,而进口,需要美元!

    谷物的价格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涨到了天花板,油料也是,这些最基础物资的涨价迅速将通货膨胀输入了本就脆弱不堪的“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就好像将一颗火星丢到了油桶里……

    1992年的春天,对几乎每一位前苏俄国家的人来说,都异常的寒冷,他们才刚刚获悉自己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就立刻发现自己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深渊,食品、衣物、所有的一切都在涨价,每天、每一小时都在涨价!

    从对政府新政策欢欣鼓舞到切齿怒骂,他们的情绪转换只用了几天时间。

    这样不行,这样下去会丢掉选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