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玉呈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热、雨、凉三季,雨季的时候,降水量巨大,会引起萨尔温江水势暴涨,此时的水流特别湍急,激流险滩众多,即便是最有经验的老船工也不敢说能穿行整个萨尔温江;而凉季的时候情况就会好很多,水势相对平缓,便于行船,而现在是元月,正是缅玉的凉季。
为了避免麻烦,谢力率领着船队一直沿萨尔温江东岸前进,他们也不追求速度,每天天蒙蒙亮就出发,趁着萨尔温江每天清晨的浓雾时段前进,每天只前进不到百来公里,中午江上浓雾即将散去的时候便停船靠东岸扎营。为了隐蔽,扎营的时候他们甚至每次都将木瓜船从江里捞起来送到岸边的林子里藏好,同时安排专门的岗哨。
也许是老天保佑,也许是谢力的小心起了作用,这一路行来,居然没有遇见什么真正的麻烦,2月初就到了毛淡棉。算算日子,从卡拉奇出发的海轮应该还没有到港卸货,他们还需要等上几天。
几位铁杆一商量,决定大队人马暂时不进城,而是在萨尔文江边找一处地方驻扎,由一向办事比较稳重的林双喜带着几个兄弟先进城找到盘踞与此的孟邦解放军,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至少也要让他们两不相帮,好让己方顺利卸装货物并找到愿意溯江而上的散装货船。
商量已定,大伙儿便分头行动,谢力与孟东寨子派来的几名船夫结算完了船资,挥手和他们告别,回去的路他们需要逆水行舟,比较辛苦,不过,这就不关谢力他们什么事儿了,老水手自有办法。
林双喜挑了几名身手好的兄弟,便出发去了毛淡棉城。
毛淡棉,虽然号称缅玉第三大城,其实与其说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是一座小镇更为恰当。
它座落在安达曼海的莫塔马湾东岸,萨尔温江、吉英河和阿特兰河的汇合处,小点的海船可以直接入港停泊,而稍大的船可以停靠在江心入海口的比卢岛,过驳装卸。
毛淡棉人口不到20万,当缅玉还处于被不列颠统治的时期,它是当时缅玉行省的首府。1947年以后,缅玉独立并定都仰光,再加上萨尔温江带来的含沙量较高的河水渐渐淤积了港口,影响了大船的进出,导致毛淡棉渐渐衰退,目前只有一些吨位不高的中小型海船还会选择这里停靠。
当然,作为缅玉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柚木”唯二的运输港口以及孟邦的首府,毛淡棉在缅玉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柚木”运输港就是座落在毛淡棉对面,与其隔江相望的马达班。
在缅玉“民地武”旗号多如牛毛的现况下,孟邦当然也有一支自己的队伍,就是以孟族为主的“孟邦民族解放军”,其成立于1962年,由“新孟邦党”领导,是第一批打出反对缅玉政府推进“大民族主义”旗帜的武装力量之一,最辉煌的时候其战斗队伍一度曾达到8000余人。
但是在1980年,其内部经历了一次分裂,一部分人主张放下武器与缅玉政府进行谈判以获得政治地位,此派以“新孟邦党”副主席、“孟邦民
族解放军”原参谋长吴景浩为首;另一部分人则坚持原来的斗争路线,在缅玉未同意他们的自治主张前绝不放下武器,此派以“新孟邦党”主席、“孟邦民族解放军”总司令乃瑞金为首。
由于这次的分裂,“孟邦民族解放军”的力量大为削弱,而吴景浩带着几千人马占据了毛淡棉并与缅军签订了停火协议,名义上接受缅玉政府的管辖。
林双喜的任务,就是与这位吴景浩建立联系,并获得他的帮助,至少,不给他们添麻烦。
实际上,在谢力他们出发之前,鲍启俠就以电报的方式与吴景浩进行过沟通并取得了对方的同意,这是缅玉境内大大小小30多支**武装之间的日常沟通方式,虽然彼此立场不同,政治诉求不同,但是大家都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强大的敌人——缅玉政府,所以,彼此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情报实在是家常便饭。
即便吴景浩已经与政府军停火并接受了改编,但是这一沟通渠道依然顺畅。
一方面吴景浩虽然名义上接受了政府军的改编,其实还是个独立的小团体,更兼他出生民族武装,对这些人具有天生的好感和认同,帮这些无伤大雅的小忙也不算什么;
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他自己心里没底,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别看政府军目前答应得挺好,可谁知道会不会过后就翻脸,把自己变成第二个赵睿泰?
林双喜这一行人顺利地进入了毛淡棉并见到了吴景浩,其实在林双喜的心中,早就给这位打上了“投降派”的标签,在他看来,此人一定是獐头鼠目,形状猥琐,不过见到真人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吴景浩此人,看起来五官清秀,气质儒雅,脸庞的线条柔和,除了皮肤略黑,看上去倒颇有点读书人的气质,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位吴景浩毕业于缅玉最著名的仰光大学,与缅玉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位国家领导人都是校友。
由于他出生孟族,在学校内备受刁难打击,这才在毕业后投笔从戎,加入了“孟邦民族解放军”。因为他文化水平较高,思虑周密,所以在队伍里很快展露头角,并逐渐爬升到仅次于党主席乃瑞金的位置。
然而与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他内心里其实极度厌恶战争,所以在前年通过几位校友与现政府领导人搭上线后,选择了妥协的道路,希望能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民族大同的理想,也由此与乃瑞金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并最终分道扬镳。
这些事情与林双喜之前的猜测大相径庭,当然,吴景浩也不会向一个第一次见面的裤脚兵解释这一切。
吴景浩接待林双喜他们也算热情,问明了情况,知道他们来毛淡棉是为了接收一票货物,也不多问,就叫来了自己的一个手下迪恩陈去办这件事情。
为了避免麻烦,谢力率领着船队一直沿萨尔温江东岸前进,他们也不追求速度,每天天蒙蒙亮就出发,趁着萨尔温江每天清晨的浓雾时段前进,每天只前进不到百来公里,中午江上浓雾即将散去的时候便停船靠东岸扎营。为了隐蔽,扎营的时候他们甚至每次都将木瓜船从江里捞起来送到岸边的林子里藏好,同时安排专门的岗哨。
也许是老天保佑,也许是谢力的小心起了作用,这一路行来,居然没有遇见什么真正的麻烦,2月初就到了毛淡棉。算算日子,从卡拉奇出发的海轮应该还没有到港卸货,他们还需要等上几天。
几位铁杆一商量,决定大队人马暂时不进城,而是在萨尔文江边找一处地方驻扎,由一向办事比较稳重的林双喜带着几个兄弟先进城找到盘踞与此的孟邦解放军,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至少也要让他们两不相帮,好让己方顺利卸装货物并找到愿意溯江而上的散装货船。
商量已定,大伙儿便分头行动,谢力与孟东寨子派来的几名船夫结算完了船资,挥手和他们告别,回去的路他们需要逆水行舟,比较辛苦,不过,这就不关谢力他们什么事儿了,老水手自有办法。
林双喜挑了几名身手好的兄弟,便出发去了毛淡棉城。
毛淡棉,虽然号称缅玉第三大城,其实与其说是一座城市,不如说是一座小镇更为恰当。
它座落在安达曼海的莫塔马湾东岸,萨尔温江、吉英河和阿特兰河的汇合处,小点的海船可以直接入港停泊,而稍大的船可以停靠在江心入海口的比卢岛,过驳装卸。
毛淡棉人口不到20万,当缅玉还处于被不列颠统治的时期,它是当时缅玉行省的首府。1947年以后,缅玉独立并定都仰光,再加上萨尔温江带来的含沙量较高的河水渐渐淤积了港口,影响了大船的进出,导致毛淡棉渐渐衰退,目前只有一些吨位不高的中小型海船还会选择这里停靠。
当然,作为缅玉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柚木”唯二的运输港口以及孟邦的首府,毛淡棉在缅玉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柚木”运输港就是座落在毛淡棉对面,与其隔江相望的马达班。
在缅玉“民地武”旗号多如牛毛的现况下,孟邦当然也有一支自己的队伍,就是以孟族为主的“孟邦民族解放军”,其成立于1962年,由“新孟邦党”领导,是第一批打出反对缅玉政府推进“大民族主义”旗帜的武装力量之一,最辉煌的时候其战斗队伍一度曾达到8000余人。
但是在1980年,其内部经历了一次分裂,一部分人主张放下武器与缅玉政府进行谈判以获得政治地位,此派以“新孟邦党”副主席、“孟邦民
族解放军”原参谋长吴景浩为首;另一部分人则坚持原来的斗争路线,在缅玉未同意他们的自治主张前绝不放下武器,此派以“新孟邦党”主席、“孟邦民族解放军”总司令乃瑞金为首。
由于这次的分裂,“孟邦民族解放军”的力量大为削弱,而吴景浩带着几千人马占据了毛淡棉并与缅军签订了停火协议,名义上接受缅玉政府的管辖。
林双喜的任务,就是与这位吴景浩建立联系,并获得他的帮助,至少,不给他们添麻烦。
实际上,在谢力他们出发之前,鲍启俠就以电报的方式与吴景浩进行过沟通并取得了对方的同意,这是缅玉境内大大小小30多支**武装之间的日常沟通方式,虽然彼此立场不同,政治诉求不同,但是大家都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强大的敌人——缅玉政府,所以,彼此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情报实在是家常便饭。
即便吴景浩已经与政府军停火并接受了改编,但是这一沟通渠道依然顺畅。
一方面吴景浩虽然名义上接受了政府军的改编,其实还是个独立的小团体,更兼他出生民族武装,对这些人具有天生的好感和认同,帮这些无伤大雅的小忙也不算什么;
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他自己心里没底,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别看政府军目前答应得挺好,可谁知道会不会过后就翻脸,把自己变成第二个赵睿泰?
林双喜这一行人顺利地进入了毛淡棉并见到了吴景浩,其实在林双喜的心中,早就给这位打上了“投降派”的标签,在他看来,此人一定是獐头鼠目,形状猥琐,不过见到真人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吴景浩此人,看起来五官清秀,气质儒雅,脸庞的线条柔和,除了皮肤略黑,看上去倒颇有点读书人的气质,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位吴景浩毕业于缅玉最著名的仰光大学,与缅玉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位国家领导人都是校友。
由于他出生孟族,在学校内备受刁难打击,这才在毕业后投笔从戎,加入了“孟邦民族解放军”。因为他文化水平较高,思虑周密,所以在队伍里很快展露头角,并逐渐爬升到仅次于党主席乃瑞金的位置。
然而与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他内心里其实极度厌恶战争,所以在前年通过几位校友与现政府领导人搭上线后,选择了妥协的道路,希望能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民族大同的理想,也由此与乃瑞金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并最终分道扬镳。
这些事情与林双喜之前的猜测大相径庭,当然,吴景浩也不会向一个第一次见面的裤脚兵解释这一切。
吴景浩接待林双喜他们也算热情,问明了情况,知道他们来毛淡棉是为了接收一票货物,也不多问,就叫来了自己的一个手下迪恩陈去办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