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了深处的宋文华也做了个和谭振华、贲放一模一样的举动——他扯过了几张餐巾纸,掏出笔开始写写画画。
詹诺竹撇着嘴嘀咕道“今天都是怎么了?一个个都跟餐巾纸较上劲了。”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两道怒目而视的目光,谭振华和贲放异口同声地低声喝道“闭嘴!”
詹大处长顿时吓得一缩脖,谭振华他自然是不怕的,但对于贲放,他还是从内心深处存了三分敬畏,而且他也知道,在这种时候最好不要打断宋文华的思路,否则,有他的好果子吃。
宋文华,那可是自家将军老爸的好朋友呢。
用了和贲放差不多的时间,宋文华的演算才终于告一段落,他抬起头,长长舒了一口气道“应该能行。”
“老宋,怎么样?有想法?”
“宋老师,能改?”
贲放和谭振华几乎在同时问出了相同的问题。
宋文华点点头,将手中的最后一张餐巾纸往两人面前推了推同时招呼道“老贲,振华,你们一起来看看。”
他没招呼詹诺竹,因为在他认为这个瘸子是个不学无术的主,在他眼里就跟个文盲也没多大区别……
不过詹诺竹脸皮厚着呢,宋文华没招呼他,他一点也没有自觉地也跟着往前凑了凑,几个脑袋挤在了一块,一起来看宋文华的设计——
餐巾纸上,画了一架飞机的草图,不过,这架飞机的外形比较独特,说它是“歼七”吧,可标志性的机头进气道却不见了,换成了一个圆锥形的大脑袋,机头侧面的空速管也移到了正前方,宛如刺入苍穹的一根长矛,再仔细看,进气道移到了下颌部,乍看上去就像嘟着一张嘴,还是满脸笑容地嘟着嘴,让人没法将其和“歼七”联系到一起;可你要说它不是“歼七”吧,那修长的身材和中单三角形机翼加后掠尾翼的气动布局,又说明了它与“歼七”之间必然的血缘关系。
好吧这飞机就是一架魔改版的“歼七”,而且被改成了一副萌萌哒的模样。
谭振华一看这草图中的飞机就觉得似曾相识,再细一回想,立刻将其与记忆中的某个画面产生了重合——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歼七fs”么?
做为一名前世的非专业军迷,对流传在各大军事论坛中的“歼七fs”可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这架机身编号为“139”的实验机,实在是所有“歼七”乃至“米格21”各种改装升级方案中的异类。
它完全突破了“歼七”飞机原本设计的局限,将机头进气改为下颌进气,探索出了一条代价很小、但却能赋予整个“歼7”以及“米格21”家族超视距作战能力的道路,同时不必付出性能下降的代价。
唯一遗憾的是,它出现得实在太晚了,在谭振华的前世,这架试验机要到1998年6月8日才飞上了蓝天,而彼时,大多数的“歼7”和“米格21”机群也到了寿命的晚期,再花太大的代价对其进行改装,在经济上就显得不够划算,而这,也是在谭振华看来,这种改装方案
最后未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而它的设计草图现在就出现在了自己面前,只能说明,这个方案在宋文华的心中其实早有酝酿,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它提前出世了。
这是好事。
如果这个方案经过验证后可行,别的不说,就华夏当前装备的数量巨大的“歼七”机群,就可以因此而获得全天候、超视距的作战能力,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空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战力提升!
詹诺竹是飞行员,虽然自己没开过“歼七”,但这个飞机还是认识的,他横看竖看了半天才疑惑地问道“老宋啊,你这是“歼七”?我怎么瞅着不像啊?”
宋文华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才道“当然是“歼七”,只不过我刚刚才想到了一个改进的方案。”
他指着这张草图开始讲解“原来的“歼七”系列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能装在直径狭小的进气口激波锥内,雷达扫描天线的大小受到激波锥体积的严格限制,因为激波锥太大会造成进气量减小,这样无法满足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要求,所以仅能装备小功率的测距雷达,就算换成了老贲答应我的小pd雷达,40公里的探测距离也是顶天了,还很可能达不到,这对战机的作战性能有极大的制约。而我这样改,就给了机头雷达极大的空间,据我刚才的计算,机头这个雷达舱允许的天线尺寸可以放大到600毫米。”
詹诺竹撇着嘴嘀咕道“今天都是怎么了?一个个都跟餐巾纸较上劲了。”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两道怒目而视的目光,谭振华和贲放异口同声地低声喝道“闭嘴!”
詹大处长顿时吓得一缩脖,谭振华他自然是不怕的,但对于贲放,他还是从内心深处存了三分敬畏,而且他也知道,在这种时候最好不要打断宋文华的思路,否则,有他的好果子吃。
宋文华,那可是自家将军老爸的好朋友呢。
用了和贲放差不多的时间,宋文华的演算才终于告一段落,他抬起头,长长舒了一口气道“应该能行。”
“老宋,怎么样?有想法?”
“宋老师,能改?”
贲放和谭振华几乎在同时问出了相同的问题。
宋文华点点头,将手中的最后一张餐巾纸往两人面前推了推同时招呼道“老贲,振华,你们一起来看看。”
他没招呼詹诺竹,因为在他认为这个瘸子是个不学无术的主,在他眼里就跟个文盲也没多大区别……
不过詹诺竹脸皮厚着呢,宋文华没招呼他,他一点也没有自觉地也跟着往前凑了凑,几个脑袋挤在了一块,一起来看宋文华的设计——
餐巾纸上,画了一架飞机的草图,不过,这架飞机的外形比较独特,说它是“歼七”吧,可标志性的机头进气道却不见了,换成了一个圆锥形的大脑袋,机头侧面的空速管也移到了正前方,宛如刺入苍穹的一根长矛,再仔细看,进气道移到了下颌部,乍看上去就像嘟着一张嘴,还是满脸笑容地嘟着嘴,让人没法将其和“歼七”联系到一起;可你要说它不是“歼七”吧,那修长的身材和中单三角形机翼加后掠尾翼的气动布局,又说明了它与“歼七”之间必然的血缘关系。
好吧这飞机就是一架魔改版的“歼七”,而且被改成了一副萌萌哒的模样。
谭振华一看这草图中的飞机就觉得似曾相识,再细一回想,立刻将其与记忆中的某个画面产生了重合——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歼七fs”么?
做为一名前世的非专业军迷,对流传在各大军事论坛中的“歼七fs”可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这架机身编号为“139”的实验机,实在是所有“歼七”乃至“米格21”各种改装升级方案中的异类。
它完全突破了“歼七”飞机原本设计的局限,将机头进气改为下颌进气,探索出了一条代价很小、但却能赋予整个“歼7”以及“米格21”家族超视距作战能力的道路,同时不必付出性能下降的代价。
唯一遗憾的是,它出现得实在太晚了,在谭振华的前世,这架试验机要到1998年6月8日才飞上了蓝天,而彼时,大多数的“歼7”和“米格21”机群也到了寿命的晚期,再花太大的代价对其进行改装,在经济上就显得不够划算,而这,也是在谭振华看来,这种改装方案
最后未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而它的设计草图现在就出现在了自己面前,只能说明,这个方案在宋文华的心中其实早有酝酿,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它提前出世了。
这是好事。
如果这个方案经过验证后可行,别的不说,就华夏当前装备的数量巨大的“歼七”机群,就可以因此而获得全天候、超视距的作战能力,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空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战力提升!
詹诺竹是飞行员,虽然自己没开过“歼七”,但这个飞机还是认识的,他横看竖看了半天才疑惑地问道“老宋啊,你这是“歼七”?我怎么瞅着不像啊?”
宋文华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才道“当然是“歼七”,只不过我刚刚才想到了一个改进的方案。”
他指着这张草图开始讲解“原来的“歼七”系列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能装在直径狭小的进气口激波锥内,雷达扫描天线的大小受到激波锥体积的严格限制,因为激波锥太大会造成进气量减小,这样无法满足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要求,所以仅能装备小功率的测距雷达,就算换成了老贲答应我的小pd雷达,40公里的探测距离也是顶天了,还很可能达不到,这对战机的作战性能有极大的制约。而我这样改,就给了机头雷达极大的空间,据我刚才的计算,机头这个雷达舱允许的天线尺寸可以放大到6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