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料,中国没有亡!”

    “如你所见,中国不仅没有亡,我们还再度崛起了!”

    “胜利只属于我们~~!!!!”

    “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他们中的,快乐的一员的,继续守护着我们的祖国!”

    ......

    风沙,有点大。

    观众们顷刻泪崩如泉涌。

    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即便在那样一个背景下,她的文字也总是那么的柔和、坚定也包含着希望。

    躺在病床上的萧红,所处的香港也将要沦陷,自己的生命濒临消亡时,弥留之际,她还要耗心耗力的去写,写给她在远方前线抗战的弟弟:

    “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在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那个时代背景里人们的“人文精神”,让人心灵震撼!

    正是如此,无论多艰苦,遭受了多少痛苦磨难,胜利最后仍属于我们的!

    那个不安的时代里,女青年尚且如此,男人又会如何?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年仅24岁的青年林觉民,于江滨楼写下两封绝笔信:《禀父书》、《与妻书》,通宵达旦,一气呵成。

    家国大义中他毅然舍小家以就大家,24岁的生命一夜成熟。自此,养育之情、琴瑟之好,无以为报,他留给父母妻儿的只有“愧对”二字。

    第三封拆开,是林觉民两封绝笔信中,情之最切的《与妻书》,由赵力新老师朗读。

    林觉民写给一生挚爱陈意映的绝笔信《与妻书》,在生命即将终结之前写下对妻子最后的爱情告白,也是告别。

    这封书信,观众们都很熟悉了,因为,它就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文如黄钟大吕,荡气回肠,情如杜鹃啼血,如泣如诉!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下,大概没几个人没读过,只是,明明已经做好战斗准备,却还是在赵老师的朗读中被深深的触动了,一点抵抗都没能有。

    “写这封信的时候,我还是人世间的一个活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魂。”

    赵老师起调极轻的第一句,便让观众们感受到其中的伤感情绪,瞬间潸然泪下,涕泪横流。

    读信时,而皱起眉头,锁住那浓浓的忧愁,时而淡然,将心中那一缕缕深情娓娓道来,几次转折,也让人感受到了琴瑟夫妻之间的伉俪情深,儿女膝下的憧憬向往,以及对旧社会的深恶痛绝。

    台下和电视前的听众,整个身心都被朗读者饱含情感的声音,带进了写信人的时代背景,带进写信人的心理世界。

    到了结尾处,

    “从今天开始,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