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之上的李世民,今日也显得格外的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

    他看着殿下的文武百官,心中感慨万千。自晋阳起兵以来,历经无数次征战,终于建立了大唐帝国。这一路走来,离不开众多功臣的辅佐和支持。

    “自晋阳起事以来,有诸君的拼死效命,有群臣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天下,才有了当今的盛世。每每想起过去的种种艰辛,朕深感欣慰。为了表彰诸位的丰功伟绩,朕特意设立了凌烟阁,以铭记各位的功劳。”

    “然而,朕近日又有所缅怀,那些立下大功的人,朕已经给予了丰厚的赏赐,但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呢?他们为国家付出了生命,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因此,朕决定在大明宫外,为这些英勇牺牲的将士们立一座庙宇,让他们的英名永远被后人敬仰,享受世人的香火。从今以后,凡战死沙场的将士,皆可入此庙堂,接受后人的供奉。”

    李世民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声音低沉而有力。他的目光扫视着殿下的每一个大臣。

    “陛下圣明!”

    百官齐声高呼,对皇帝的提议表示赞同。毕竟,为亡者立庙之事,无人敢于反驳。

    这不仅是对死者的敬重,更是对生者的激励。若是有人胆敢反对,那便是与千万将士为敌,恐怕会引起众怒。

    “还有,如今我大唐强盛,但是平民还是多为愚昧无知,让我大唐天朝上国蒙羞,朕欲在在民间开设免费学堂,教化民众。”李世民接着开口道。

    这个想法其实是来自于李承乾,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表达出来,顿时让人觉得更容易接受了许多。

    听到这话,不少大臣都皱起眉头,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陛下圣明!此举乃是为国为民之举,实乃万民之福啊!”这时,许敬宗深知自己该有所行动了,立刻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

    然而,萧瑀却再次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陛下,如今战事将起,国库空虚,实在没有多余的钱财来修缮民间学堂。”

    他说得倒也是实情,但实际上,他比谁都明白,如果在民间大规模开设学堂,对士族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因为科举制的推行,已经对士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旦民间生员一多起来,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陛下,如今在民间开设学堂并不成熟,学堂先生何处来,之后的学堂维护又出自何处?”

    侍中王珪也进言道,他认为目前的情况并不适合在民间开设学堂。

    “陛下,当前应以战事为重,之后等各种条件成熟之后,再进行开设学堂也不迟。”

    长孙无忌看向李世民说道,他对这件事持有保留态度,觉得现在也不是时候。

    “无妨,我大唐如此的强盛,攻打一个高句丽,怎么可能到了举国为战的地步呢?开设学堂,也是为了教化民众。”

    李世民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表示国家有能力同时处理好战争和教化两件事。

    “陛下,还请三思!这可能会危及社稷。”

    高士廉这时也站了出来,他担心开设学堂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稳定。

    因为学堂的开设,意味着要开启民智、培养人才,但这与统治者的愚民政策相悖。统治者需要的是听话的臣民,而不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