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队长博物馆内人流如织,粉丝们到处拍照,十分热情。

    至于讲解员的讲解,没几个人认真去听。

    大家只是为了来拍照,然后发到社交媒体上引来朋友的点赞、评论,满足一下成为焦点的虚荣心。

    谁关心史蒂夫·罗杰斯六十多年前干了什么?

    要不是美国队长有着健硕的身材和俊朗的外貌,粉丝数量恐怖连目前的十分之一都不会有。

    “娱乐至上”的熏陶下,新一代的美利坚年轻人连二战时的家国情怀都没有。

    史蒂夫·罗杰斯并不笨,原本看到美国队长有这么多粉丝,拥有同样记忆的他还有一点不可避免的小兴奋,等看到年轻的粉丝只顾着到处拍照,多次无视甚至打断讲解员后,他终于意识到这些粉丝其实对他的事迹并不感兴趣。

    馆内那座一比一蜡像比满墙的枯燥文字更能吸引粉丝的兴趣,绝大部分入馆参观的人都在蜡像旁排着队,等着拍一张与美国队长的合影,然后向朋友们炫耀。

    手里拎着行李包的罗杰斯在粉丝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墙上的那些事迹在他的记忆中都曾亲身经历过,辞藻进行过美化,甚至让他产生了一丝不好意思的感觉。

    他更没有自恋到跑去和蜡像合影。

    “年轻人,你不去拍照吗?”一位头发苍白的老人好奇问他。

    这个身材和美国队长一样健硕的年轻人自入馆后便与他人格格不入,鹤立鸡群般醒目。

    罗杰斯想了想,带着感慨回上一句:“我没有需要炫耀的朋友。”

    史蒂夫·罗杰斯记忆中的朋友早已去世,戴维·罗杰斯更惨,他从小到大都是被欺负的那个人,连一个自己的“巴基”都没有。

    老人抬头,仔细看了他一眼,看到了他脸上的伤和整容痕迹。

    “你想多了解一点队长的故事吗?”

    人老之后难免健谈,尤其在遇到看顺眼的年轻人时,更想将一辈子积累下来的人生道理传授出去。

    “你对美国队长很了解吗?”罗杰斯扫视老人身上的穿着,发现并不是博物馆的员工。

    “小时候我和队长住在同一个社区,那时候我才八岁,不过二十多岁的队长却并不比我高多少……”老人陷入会议中,脸上笑出皱纹。

    罗杰斯沉默片刻,突然问道:“能带我去队长曾经的家看看吗?”

    “好啊。”老人愉快应下,却提醒道:“社区还在,但是原来老旧的公寓已经全拆了。”

    “说起来开发商应该还欠队长一笔补偿款,也不知道他现在收到没有。”

    罗杰斯跟在老人后面,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

    来到史蒂夫·罗杰斯当年生活的社区,记忆带来的熟悉感愈发清晰,这种熟悉感甚至比回到戴维·罗杰斯家中时更强烈,因为后者总给他一种身在屏幕外看大屏幕画面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