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一箭好几雕!(2/4)
就算是皇帝和姜家知道了,应该也会支持。
郑启并没有多想。
或者说,他应该不会多想——姜砚池如何想、如何做,终究是他自己的事儿。
郑启只是一个便宜叔叔,没有半点血缘,更谈不上感情,自然不会横加阻拦、坏人好事。
相较于这些小辈们的绯闻,郑启更关心姜砚池提到的另外一件事——
“在信中,我还告诉他,姜氏虽然成为了世家,却属于后起之秀,到底不如崔、王、杨等几家底蕴深厚。”
“此次兵变,众世家随陛下西巡蜀京,这一路上,家族之间的差距就愈发明显。”
姜砚池先是卖惨、示弱,表明姜家底子差,自身实力不足。
这个阶段,他还顺口提了一句,“若阿父还在,或许还能助姜氏兴盛。”
可惜,没有如果。
姜源英年早逝,少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嫡长子,姜氏想要超越其他家族,成为一等世家,就有些难度了。
而姜源,可曾经是郑启的恩人啊。
郑启还来不及报恩,姜源就不在了。
按照古代的规矩,如果不能报答恩人本人,就要惠及他的家族、子女。
姜砚池就算了,他是皇帝义子,在京城都能横着走。
郑启的报恩,对于姜砚池来说,简直就是笑话。
即便是现在,姜砚池离了京城,人家又有了万年公主,也不需要郑启帮忙。
所以,郑启如果还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如果还想报当年的推荐之恩,就要帮衬一下姜家。
“郑启一共有六个儿子,嫡长子求娶了王家的庶女。”
“他还有两个儿子未曾婚配,而姜家呢,正好有适龄的小女郎——”
姜砚池提到姜家小女郎时,表情还是那么的冰冷、淡漠。
仿佛那些人并不是自己的姐妹。
听到这里,沈婳忍不住插了一句嘴,“你想让郑启向姜家提亲。”
在古代,想要帮扶一个家族,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联姻。
只要成了亲家,也就能名正言顺地给钱给人给助力。
郑启并没有多想。
或者说,他应该不会多想——姜砚池如何想、如何做,终究是他自己的事儿。
郑启只是一个便宜叔叔,没有半点血缘,更谈不上感情,自然不会横加阻拦、坏人好事。
相较于这些小辈们的绯闻,郑启更关心姜砚池提到的另外一件事——
“在信中,我还告诉他,姜氏虽然成为了世家,却属于后起之秀,到底不如崔、王、杨等几家底蕴深厚。”
“此次兵变,众世家随陛下西巡蜀京,这一路上,家族之间的差距就愈发明显。”
姜砚池先是卖惨、示弱,表明姜家底子差,自身实力不足。
这个阶段,他还顺口提了一句,“若阿父还在,或许还能助姜氏兴盛。”
可惜,没有如果。
姜源英年早逝,少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嫡长子,姜氏想要超越其他家族,成为一等世家,就有些难度了。
而姜源,可曾经是郑启的恩人啊。
郑启还来不及报恩,姜源就不在了。
按照古代的规矩,如果不能报答恩人本人,就要惠及他的家族、子女。
姜砚池就算了,他是皇帝义子,在京城都能横着走。
郑启的报恩,对于姜砚池来说,简直就是笑话。
即便是现在,姜砚池离了京城,人家又有了万年公主,也不需要郑启帮忙。
所以,郑启如果还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如果还想报当年的推荐之恩,就要帮衬一下姜家。
“郑启一共有六个儿子,嫡长子求娶了王家的庶女。”
“他还有两个儿子未曾婚配,而姜家呢,正好有适龄的小女郎——”
姜砚池提到姜家小女郎时,表情还是那么的冰冷、淡漠。
仿佛那些人并不是自己的姐妹。
听到这里,沈婳忍不住插了一句嘴,“你想让郑启向姜家提亲。”
在古代,想要帮扶一个家族,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联姻。
只要成了亲家,也就能名正言顺地给钱给人给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