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的精确度为什么不高,机床本身加工精度、震颤、变形固然是主要原因。长工序中,一个工件多次搬动,更换车床、刀具,也是造成精度下降的直接原因。
任何一个工序,只要出一点错,在预留余量不足的情况,就可能造成该工件报废,前期工序尽都化为乌有。
数控车床的加工精度,其实不见得比手动高多少。同样精度不算很高的机床,在有经验的老师傅手中,通常能够加工出超出本身精度的高精密零件。
然而由于数控机床的整个加工行程都在控制系统指挥下进行,不会像人工一样,会有手抖、误操作等情况出现,保证了加工过程的稳定。每进一丝、退一丝,都在步进电机控制下精确实现,绝不会像人工一样出现视觉误判。只要程序输入正确,如果不发生电路故障等突发状况,那它的加工过程就绝对不会犯错。
举例来说,同样一台机床,正常精度是五十微米。一个六级工可能用它加工出四十微米的零件,一位七级工用它能加工出三十五微米的零件,一位八级工则有可能把精度提升到二十微米,然后再通过手工打磨,将其精度提升到一微米!
但他们的加工过程会很漫长。
六级工可能一整天才能加工完这个精密部件,七级工则需要十几天、乃至一个月。至于精度达到一微米级别的超精密部件,哪怕是八级工,可能也要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加工完成。
邹永东控制的这台,由关飞亲自改造的数控机床,本身平均精度在二十一二微米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按照同一个控制程序运行,这台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就只有二十一二微米:不会再高多少,但也不会再低多少,误差不超过两微米!
至于加工所需的时间,也就几分钟而已!
而且不是这一个部件耗时几分钟,同样工序的同样零件,每一个放上去,都只需要几分钟就加工完毕,精度一致。
这就是数控机床的价值所在!
邹永东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零件的加工,停车后,愉快地将它从卡盘上取下来,放置在一旁。
同时,他望向了几米远外,那台中型机床。
那是台没有经过数控改进的手动车床,而它的控制者,则是关飞!
从邹永东这个角度看来,关飞右手扶着巨大的刀架,神情极为专注,似乎丝毫没有察觉他在一旁注视,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正在加工的零部件上。
关飞正在加工的零件,也比邹永东那台小车床大了许多,直径十几公分,长度更是达到了两米。
邹永东知道,机床越大,走刀架构越沉重,控制难度也就越大。
他连小型通用机床都用不好,让他去操作中型机床,那就纯粹是个玩笑。废品率超高不说,会不会伤到自己都难说。
但他在这里,看到关飞的控制始终是那么稳定,进刀可以说是退刀恰到好处。
这种稳定一次两次还说得过去,次次都这样,那只能说是可怕。
尤其令他感到震惊的,是关飞这样的稳定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在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实际上手操作数控车床开始,他就看到关飞每天下午都会在这里,控制着那台中型机床,加工着一个个看起来非常复杂的零部件。
当傍晚其他工人都下班了,关飞仍在这里,加班加点忙碌着。
有好几次,他故意在晚上跑来看,发现车间的灯依然亮着。有次他一点钟睡不着,无意中走到这里,同样仍然看到关飞在挑灯夜战,加工着那仿佛永远加工不完的各种零部件。
因为关飞上午都在部队,他曾在好奇心驱使下,跑去偷看工装图纸,并对加工完的零部件进行测量,震惊地发现,这些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之高,超出了他可能的预期——平均精度达到了十微米左右,最高精度甚至达到了七微米!
任何一个工序,只要出一点错,在预留余量不足的情况,就可能造成该工件报废,前期工序尽都化为乌有。
数控车床的加工精度,其实不见得比手动高多少。同样精度不算很高的机床,在有经验的老师傅手中,通常能够加工出超出本身精度的高精密零件。
然而由于数控机床的整个加工行程都在控制系统指挥下进行,不会像人工一样,会有手抖、误操作等情况出现,保证了加工过程的稳定。每进一丝、退一丝,都在步进电机控制下精确实现,绝不会像人工一样出现视觉误判。只要程序输入正确,如果不发生电路故障等突发状况,那它的加工过程就绝对不会犯错。
举例来说,同样一台机床,正常精度是五十微米。一个六级工可能用它加工出四十微米的零件,一位七级工用它能加工出三十五微米的零件,一位八级工则有可能把精度提升到二十微米,然后再通过手工打磨,将其精度提升到一微米!
但他们的加工过程会很漫长。
六级工可能一整天才能加工完这个精密部件,七级工则需要十几天、乃至一个月。至于精度达到一微米级别的超精密部件,哪怕是八级工,可能也要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加工完成。
邹永东控制的这台,由关飞亲自改造的数控机床,本身平均精度在二十一二微米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按照同一个控制程序运行,这台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就只有二十一二微米:不会再高多少,但也不会再低多少,误差不超过两微米!
至于加工所需的时间,也就几分钟而已!
而且不是这一个部件耗时几分钟,同样工序的同样零件,每一个放上去,都只需要几分钟就加工完毕,精度一致。
这就是数控机床的价值所在!
邹永东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零件的加工,停车后,愉快地将它从卡盘上取下来,放置在一旁。
同时,他望向了几米远外,那台中型机床。
那是台没有经过数控改进的手动车床,而它的控制者,则是关飞!
从邹永东这个角度看来,关飞右手扶着巨大的刀架,神情极为专注,似乎丝毫没有察觉他在一旁注视,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正在加工的零部件上。
关飞正在加工的零件,也比邹永东那台小车床大了许多,直径十几公分,长度更是达到了两米。
邹永东知道,机床越大,走刀架构越沉重,控制难度也就越大。
他连小型通用机床都用不好,让他去操作中型机床,那就纯粹是个玩笑。废品率超高不说,会不会伤到自己都难说。
但他在这里,看到关飞的控制始终是那么稳定,进刀可以说是退刀恰到好处。
这种稳定一次两次还说得过去,次次都这样,那只能说是可怕。
尤其令他感到震惊的,是关飞这样的稳定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在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实际上手操作数控车床开始,他就看到关飞每天下午都会在这里,控制着那台中型机床,加工着一个个看起来非常复杂的零部件。
当傍晚其他工人都下班了,关飞仍在这里,加班加点忙碌着。
有好几次,他故意在晚上跑来看,发现车间的灯依然亮着。有次他一点钟睡不着,无意中走到这里,同样仍然看到关飞在挑灯夜战,加工着那仿佛永远加工不完的各种零部件。
因为关飞上午都在部队,他曾在好奇心驱使下,跑去偷看工装图纸,并对加工完的零部件进行测量,震惊地发现,这些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之高,超出了他可能的预期——平均精度达到了十微米左右,最高精度甚至达到了七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