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12-11
一刻钟以后,太守府发出消息:但凡不会盖房的百姓,请尽快返回,此次只招收会盖房的匠人。
为了安抚这些朴实的百姓,贾荣出面解释道:“大家一路而来都辛苦了,感谢大家对太守府的支持,我是北地郡太守,但是这次是盖房,不是干体力活,麻烦那些不会盖房的百姓回去吧,大家放心,以后太守府肯定有用得着诸位的地方,到时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百姓中炸开了锅,大部分的百姓还是第一次见到贾荣,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仔细观看,生怕回去和家人说太守大人长什么模样的时候漏掉了什么,即使如贾荣这般脸厚,也被众人打量的有些不好意思,这一露面又引发了不少贾荣长相的版本。
百姓是朴实的,见太守大人都亲自出来解释了,观望一阵之后纷纷散去,只留下那些真正的会盖房的匠人。
贾荣心道:这些百姓真是好招待,放在后世,肯定又是要一番手忙脚乱。
与此同时,秋收也开始了,贾荣组织士兵下乡帮助老弱的百姓收粮,赢得了一阵好评,浩浩荡荡的秋收结束之后,耕种开始了。
今年的收成不是太好,上缴赋税之后家中温饱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又哪来的种子播种刚刚分得的田地,恐怕播种之后冬天喝稀饭的粮食就不大够了。
太守府将种子分发到各户,并定下了规矩,此次分得的田地,来年收获之后五成要上缴太守府,十年之后,田地归个人所有。
贾荣的这一道诏令,解决了北地郡百姓的耕种问题,也解决了来年北地郡的军粮,乱世之中,粮食放在仓库之中才是最让人安心的。
百姓自然是没有意见,平白得到了土地,又得到了种子,只是出些力气,虽说次年要上缴五成的粮食,但是还能剩下一半,这样的结果已经让人很满意了。
秋耕秋种完毕之后,北地郡校场又恢复了以往的训练,士兵的训练热情明显高涨了很多,时常带他们下去帮助帮助百姓,不仅能提高士气,还能让百姓归附。
看着一个个脸色黝黑却又笑容满面的士兵们,贾荣也是会心的一笑。
现在士兵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自己在帮助百姓的时候,吃了什么好吃的,帮助百姓这一举措令他们对军队的归附心更强,以后这项措施要在整个北地郡推广。
羌人士兵也更加的安心,将来定居北地郡,有这样的军队相护,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匠作坊在刘铁匠以及一干匠人的指挥下,干的有声有色,那些百姓很实在,天明而作,日落而息,完全不需要监督,每当看到那些百姓接过每日工钱时脸上流露出的欣喜,贾荣不禁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得到第一个月工资时的兴奋。
匠作坊盖在北地郡一片居民稀落的地带,附近的居民也被太守府迁到别处,方圆五百米之内是不允许住户的。
贾荣也没有想到在公司只是一个保安,处处受挤压的自己,在东汉竟然混的有声有色,看着眼前朴实的百姓,就仿佛看到老父老母在家乡辛勤耕作,苦苦供应自己读大学时的情景,泪水打湿了眼眶浑然不觉。
贾荣率领北地郡的士兵、百姓干的热火朝天,外界的舆论却是满天飞,版本更是多种多样的。
汉庭的不少大臣不断的攻讪贾荣意图不轨,破坏朝纲,汉帝对此却是不闻不问,就好像北地郡不是大汉的领土,实际上汉帝也是不得已,将要入冬,各地求粮的文书堆起了厚厚的一摞。
经过黄巾之乱之后,汉帝也明白了自己以前的糊涂,意图做一个明君,中兴汉室,等到着手去做的时候,却发现是那么的困难,连年的战争,使国库空虚,而且大汉境内也是战乱不断,放权给那些州牧,州牧还是不断的上书请求朝廷粮草兵马支援,大臣的年俸一再拖欠,向那些世族大家借钱借粮,无异于从铁公鸡身上拔毛,平时一个个大话连篇,什么食君禄忠君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都是一些废话,一些装清高装忠臣的话,让他们拿出家资,却比杀了他们还难。
万金堂中的钱财也是即将告罄,这些话也只能偶尔和张让几个诉苦了。
这时,贾荣的一封信令汉帝欣喜异常,奏折中说,北地郡不需要汉庭的救灾粮,只要艰苦一些也能度过难关,请汉帝放心,这无异于是雪中送炭,北地郡的贫瘠,大汉上下谁人不知,祛除了一大心病,汉帝对贾荣的印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暂时也就没有生出动贾荣的想法,在而今汉帝的认知里,只要不找自己要钱粮,就是忠臣,无论那些大臣怎么的攻击贾荣,汉帝却是始终不闻不问,贾荣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忠臣。
大汉疆土内的大部分寒士都在关注着北地郡,就连颍川书院也不例外,对于贾荣北地郡执政一事,颍川书院分为了两派,一派寒士流,一派世家流,两方针对贾荣的种种行为进行辩驳,常常争辩的面红脖子粗,院长荀爽对此也是无奈的直摇头。
各地的商人有心前来北地郡经商,却是下不了决心,毕竟北地郡连年作为羌人首当其冲攻击的郡城,前去经商冒险太大。
一刻钟以后,太守府发出消息:但凡不会盖房的百姓,请尽快返回,此次只招收会盖房的匠人。
为了安抚这些朴实的百姓,贾荣出面解释道:“大家一路而来都辛苦了,感谢大家对太守府的支持,我是北地郡太守,但是这次是盖房,不是干体力活,麻烦那些不会盖房的百姓回去吧,大家放心,以后太守府肯定有用得着诸位的地方,到时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百姓中炸开了锅,大部分的百姓还是第一次见到贾荣,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仔细观看,生怕回去和家人说太守大人长什么模样的时候漏掉了什么,即使如贾荣这般脸厚,也被众人打量的有些不好意思,这一露面又引发了不少贾荣长相的版本。
百姓是朴实的,见太守大人都亲自出来解释了,观望一阵之后纷纷散去,只留下那些真正的会盖房的匠人。
贾荣心道:这些百姓真是好招待,放在后世,肯定又是要一番手忙脚乱。
与此同时,秋收也开始了,贾荣组织士兵下乡帮助老弱的百姓收粮,赢得了一阵好评,浩浩荡荡的秋收结束之后,耕种开始了。
今年的收成不是太好,上缴赋税之后家中温饱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又哪来的种子播种刚刚分得的田地,恐怕播种之后冬天喝稀饭的粮食就不大够了。
太守府将种子分发到各户,并定下了规矩,此次分得的田地,来年收获之后五成要上缴太守府,十年之后,田地归个人所有。
贾荣的这一道诏令,解决了北地郡百姓的耕种问题,也解决了来年北地郡的军粮,乱世之中,粮食放在仓库之中才是最让人安心的。
百姓自然是没有意见,平白得到了土地,又得到了种子,只是出些力气,虽说次年要上缴五成的粮食,但是还能剩下一半,这样的结果已经让人很满意了。
秋耕秋种完毕之后,北地郡校场又恢复了以往的训练,士兵的训练热情明显高涨了很多,时常带他们下去帮助帮助百姓,不仅能提高士气,还能让百姓归附。
看着一个个脸色黝黑却又笑容满面的士兵们,贾荣也是会心的一笑。
现在士兵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自己在帮助百姓的时候,吃了什么好吃的,帮助百姓这一举措令他们对军队的归附心更强,以后这项措施要在整个北地郡推广。
羌人士兵也更加的安心,将来定居北地郡,有这样的军队相护,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匠作坊在刘铁匠以及一干匠人的指挥下,干的有声有色,那些百姓很实在,天明而作,日落而息,完全不需要监督,每当看到那些百姓接过每日工钱时脸上流露出的欣喜,贾荣不禁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得到第一个月工资时的兴奋。
匠作坊盖在北地郡一片居民稀落的地带,附近的居民也被太守府迁到别处,方圆五百米之内是不允许住户的。
贾荣也没有想到在公司只是一个保安,处处受挤压的自己,在东汉竟然混的有声有色,看着眼前朴实的百姓,就仿佛看到老父老母在家乡辛勤耕作,苦苦供应自己读大学时的情景,泪水打湿了眼眶浑然不觉。
贾荣率领北地郡的士兵、百姓干的热火朝天,外界的舆论却是满天飞,版本更是多种多样的。
汉庭的不少大臣不断的攻讪贾荣意图不轨,破坏朝纲,汉帝对此却是不闻不问,就好像北地郡不是大汉的领土,实际上汉帝也是不得已,将要入冬,各地求粮的文书堆起了厚厚的一摞。
经过黄巾之乱之后,汉帝也明白了自己以前的糊涂,意图做一个明君,中兴汉室,等到着手去做的时候,却发现是那么的困难,连年的战争,使国库空虚,而且大汉境内也是战乱不断,放权给那些州牧,州牧还是不断的上书请求朝廷粮草兵马支援,大臣的年俸一再拖欠,向那些世族大家借钱借粮,无异于从铁公鸡身上拔毛,平时一个个大话连篇,什么食君禄忠君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都是一些废话,一些装清高装忠臣的话,让他们拿出家资,却比杀了他们还难。
万金堂中的钱财也是即将告罄,这些话也只能偶尔和张让几个诉苦了。
这时,贾荣的一封信令汉帝欣喜异常,奏折中说,北地郡不需要汉庭的救灾粮,只要艰苦一些也能度过难关,请汉帝放心,这无异于是雪中送炭,北地郡的贫瘠,大汉上下谁人不知,祛除了一大心病,汉帝对贾荣的印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暂时也就没有生出动贾荣的想法,在而今汉帝的认知里,只要不找自己要钱粮,就是忠臣,无论那些大臣怎么的攻击贾荣,汉帝却是始终不闻不问,贾荣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忠臣。
大汉疆土内的大部分寒士都在关注着北地郡,就连颍川书院也不例外,对于贾荣北地郡执政一事,颍川书院分为了两派,一派寒士流,一派世家流,两方针对贾荣的种种行为进行辩驳,常常争辩的面红脖子粗,院长荀爽对此也是无奈的直摇头。
各地的商人有心前来北地郡经商,却是下不了决心,毕竟北地郡连年作为羌人首当其冲攻击的郡城,前去经商冒险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