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本朝科举的规矩,秀才参加乡试,自然是要回原籍去考的。但赵玮原籍上海,人却已在京城袭了爵。有爵位,每逢大朝会就要上朝,即使告了长假,家中还有祖母要侍奉。他如今就是建南侯府的顶梁柱,也是唯一的男丁。他走了,这家里怎么办?
若有人要鸡蛋里挑骨头,说不定还要参他功名心太盛,为了科举就置孝悌于不顾呢。那就不是能不能考中的问题了,而是将来连出仕做官都要受到影响。
因此赵琇的提议是:“还是请旨吧,在京城考。一来你备考方便,不需要来回奔波;二来在家里住着,祖母与我也能照顾好哥哥的生活,让哥哥无须操心别的;三来嘛……坦白说,咱们家已经是侯府了,哪怕哥哥身上已有秀才功名,也依然会有不少人质疑你的学问。若回了原籍去考试,在那里咱们家算是地头蛇,天高皇帝远的,会不会有人怀疑你的成绩有问题呢?与其叫人有机会无中生有地大放厥词,还不如就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考,叫他们知道哥哥的学问水平。况且,江南文兴之地,乡试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太大了。相比之下,京城情况恐怕还稍微好一点。”
赵玮沉吟不语。他其实也更倾向于在京城应乡试,当初刚袭爵之际,祖母提出希望他能继续读书科举,争取考上举人时,他就已经是这个想法了,因此从没想过要回南边考试。他相信,以他如今的圣眷,请旨并不难,有祖母与妹妹在,旁人也不会多说什么。只不过,侯府所建的书馆过不了几个月就要开张,他却要在今年参加乡试,与他一同参加的京城学子们怕会有不少都是明知书馆的座上客。倘若他能顺利高中还好,若是没考中,又或是名次稍差一些,恐怕旁人就会质疑了。以他这样的年纪、学问,是否有资格主持明知书馆?
赵玮提出了自己的担心,赵琇有些不以为然:“我们只是开书馆,让所有人来免费看书而已,又不是开学校,还要指点人家的功课。他们若是瞧不起书馆的主人,觉得自己才高八斗,那就别来呀。既来了,受了我们家的恩典,就别嫌三嫌四的。读书人该有的品格可不包括以怨报德。”
赵玮想想也是,便笑道:“也罢,我本来也不是什么大才子,本就是与其他应试者一般。开书馆是为了纪念亡父,也是为了广结善缘。读书人来我馆中,我便与他们共同探讨学问,互学互勉。孔子曾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连圣人尚且如此谦逊好学,我又何必把自己的姿态端得太高呢?”他决定了,要将孔圣人的这句话写成匾,挂在明知书馆内镇场子。
赵琇听得笑了:“这主意真是极好的。”
正说笑着,便有婆子来报:“姑娘,前儿您让人去做的大字,如今都做好送来了,就放在前院。汪管家请您去过目呢。”
赵玮好奇:“什么大字?”
“就是准备挂在书馆里劝学的大字,父亲写的那几个。”赵琇应了婆子一声,便拉着赵玮出门,“哥哥与我一道去看看吧?”
工匠们将送来的大字全部堆放在前院的地上,看起来个个都有将近三尺见方,怪不得说是“大字”。赵玮慢慢一路走着,一路瞧过去,认出这是照父亲生前笔迹所制成的“明知”、“忠信”、“宽厚”、“爱人”、“尊贤”十个大字,全都是用坚实的木料雕刻而成,做工精细,外头先涂了一层略带点儿紫光的黑漆,又再涂上厚厚一层防水的清漆,眼下还散发着淡淡的松香味。
赵玮对这些大字的质量颇为满意,让管家付了工钱,还多打赏了十两银子。等工匠们欢天喜地地走了,他才问正在拿着一个“明”字在院子里到处比划的妹妹:“你打算把这些大字挂在何处?”
赵琇正好比到了二门左侧的墙上:“这里怎么样?这里一边放四个字,足够放下八个了,‘明知’两个字就放到进门的地方。我听说那些做木活的工匠有一种什么粘料的配方,用来粘木头的东西,一二十年都不会掉的,正好用来粘这个。等过上一二十年,这字再也粘不住了,木头也旧了,正好翻新了重新粘过。”
赵玮站在妹妹身后打量了一下左右的空白围墙:“不错,大小正合适。挂在此处,所有进门的学子一眼就先看见了,也有劝学之效。至于‘明知’二字,不如挂在屋里吧?恰好又是书馆之名。”
赵琇点头了,便高兴地让人把大字搬下去,寻个通风干燥的地方存放,等全家人搬走了再拿出来粘上。
她拉着赵玮的袖子,告诉他自己对于这座小宅转变成书馆后的安排,询问他的意见。
她打算在进大门后的影壁左侧放置一面铜镜或是玻璃镜,主要有“进门先正衣冠”之意,告诉前来的学子,衣冠不整就别来了,这里是读书的地方,别有辱斯文——这种做法有点装逼,不过嘛,现在的读书人不少都有些怪脾气,总是轻视他们勋贵人家如何如何,不装逼一点,又怎能镇住有种想法的人呢?真要比装逼,她也未必会输给人家,只是懒罢了。
赵玮对此含笑不语,只有一条意见:“镜子别正对大门就行。听说那样风水不好。”
“没问题。”赵琇打了包票,又向他继续介绍接下来的安排。
门房不动,书馆也是需要有门房的,正好可以安排一两个管理人,日夜值守,尤其是防火防水防盗。藏书多的地方,最怕的就是这几点了。
但进门后第一重院子里的客厅、外书房和茶房等地方,赵琇预备将前两者打通,变成一个大大的空间,里面不摆放任何书籍,只放上些长桌条凳,可以供前来读书的学子们休憩、交际与谈天之用。只要不大声喧哗,就由得他们高兴去。读书人除了埋头读书,也是需要社交的嘛,正好可以互相探讨学问,就象赵玮说的那样。
茶房她打算让六房的人过来开个小小的文房铺子,只经营简单的笔墨纸砚,捎带有“明知书馆”招牌的文房用品——其实就是纪念品啦。
赵玮不明白了:“这是为什么?你先前不是说过,若在书馆里开铺子,容易被人指摘是在借机敛财么?”
赵琇摆摆手:“我又没要求别人一定要买。但万一有人带了纸笔来抄书,抄着抄着忽然不够用了怎么办?这里左邻右舍都是住家,可没有商铺呢,最近也要跑鼓楼大街那边去了,一来一回不耽误功夫么?况且我打算给书馆立一个规矩,那就是学子进门领牌,凭牌借书,出大门前必须将牌子归还,书不得出馆。否则,万一有人拿着书跑了可怎么办?这么一来,忘带纸笔又或是纸笔不够的人,若是不能问人借到,那至少在馆里还有个地方可以买到。不过这铺子提供的文房用品虽然有不同的档次供人挑选,但价格与外头是一样的,我会让六房的人悠着些,别让人抓住了把柄。至于印有明知书馆标记的物件,那就是各人喜欢了,如果一个人也不肯买,那也没什么。咱们自己留着使。”
赵玮笑了:“妹妹永远都有道理。不过这也罢了,原也是为了方便前来借书的学子,救急罢了。”
若有人要鸡蛋里挑骨头,说不定还要参他功名心太盛,为了科举就置孝悌于不顾呢。那就不是能不能考中的问题了,而是将来连出仕做官都要受到影响。
因此赵琇的提议是:“还是请旨吧,在京城考。一来你备考方便,不需要来回奔波;二来在家里住着,祖母与我也能照顾好哥哥的生活,让哥哥无须操心别的;三来嘛……坦白说,咱们家已经是侯府了,哪怕哥哥身上已有秀才功名,也依然会有不少人质疑你的学问。若回了原籍去考试,在那里咱们家算是地头蛇,天高皇帝远的,会不会有人怀疑你的成绩有问题呢?与其叫人有机会无中生有地大放厥词,还不如就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考,叫他们知道哥哥的学问水平。况且,江南文兴之地,乡试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太大了。相比之下,京城情况恐怕还稍微好一点。”
赵玮沉吟不语。他其实也更倾向于在京城应乡试,当初刚袭爵之际,祖母提出希望他能继续读书科举,争取考上举人时,他就已经是这个想法了,因此从没想过要回南边考试。他相信,以他如今的圣眷,请旨并不难,有祖母与妹妹在,旁人也不会多说什么。只不过,侯府所建的书馆过不了几个月就要开张,他却要在今年参加乡试,与他一同参加的京城学子们怕会有不少都是明知书馆的座上客。倘若他能顺利高中还好,若是没考中,又或是名次稍差一些,恐怕旁人就会质疑了。以他这样的年纪、学问,是否有资格主持明知书馆?
赵玮提出了自己的担心,赵琇有些不以为然:“我们只是开书馆,让所有人来免费看书而已,又不是开学校,还要指点人家的功课。他们若是瞧不起书馆的主人,觉得自己才高八斗,那就别来呀。既来了,受了我们家的恩典,就别嫌三嫌四的。读书人该有的品格可不包括以怨报德。”
赵玮想想也是,便笑道:“也罢,我本来也不是什么大才子,本就是与其他应试者一般。开书馆是为了纪念亡父,也是为了广结善缘。读书人来我馆中,我便与他们共同探讨学问,互学互勉。孔子曾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连圣人尚且如此谦逊好学,我又何必把自己的姿态端得太高呢?”他决定了,要将孔圣人的这句话写成匾,挂在明知书馆内镇场子。
赵琇听得笑了:“这主意真是极好的。”
正说笑着,便有婆子来报:“姑娘,前儿您让人去做的大字,如今都做好送来了,就放在前院。汪管家请您去过目呢。”
赵玮好奇:“什么大字?”
“就是准备挂在书馆里劝学的大字,父亲写的那几个。”赵琇应了婆子一声,便拉着赵玮出门,“哥哥与我一道去看看吧?”
工匠们将送来的大字全部堆放在前院的地上,看起来个个都有将近三尺见方,怪不得说是“大字”。赵玮慢慢一路走着,一路瞧过去,认出这是照父亲生前笔迹所制成的“明知”、“忠信”、“宽厚”、“爱人”、“尊贤”十个大字,全都是用坚实的木料雕刻而成,做工精细,外头先涂了一层略带点儿紫光的黑漆,又再涂上厚厚一层防水的清漆,眼下还散发着淡淡的松香味。
赵玮对这些大字的质量颇为满意,让管家付了工钱,还多打赏了十两银子。等工匠们欢天喜地地走了,他才问正在拿着一个“明”字在院子里到处比划的妹妹:“你打算把这些大字挂在何处?”
赵琇正好比到了二门左侧的墙上:“这里怎么样?这里一边放四个字,足够放下八个了,‘明知’两个字就放到进门的地方。我听说那些做木活的工匠有一种什么粘料的配方,用来粘木头的东西,一二十年都不会掉的,正好用来粘这个。等过上一二十年,这字再也粘不住了,木头也旧了,正好翻新了重新粘过。”
赵玮站在妹妹身后打量了一下左右的空白围墙:“不错,大小正合适。挂在此处,所有进门的学子一眼就先看见了,也有劝学之效。至于‘明知’二字,不如挂在屋里吧?恰好又是书馆之名。”
赵琇点头了,便高兴地让人把大字搬下去,寻个通风干燥的地方存放,等全家人搬走了再拿出来粘上。
她拉着赵玮的袖子,告诉他自己对于这座小宅转变成书馆后的安排,询问他的意见。
她打算在进大门后的影壁左侧放置一面铜镜或是玻璃镜,主要有“进门先正衣冠”之意,告诉前来的学子,衣冠不整就别来了,这里是读书的地方,别有辱斯文——这种做法有点装逼,不过嘛,现在的读书人不少都有些怪脾气,总是轻视他们勋贵人家如何如何,不装逼一点,又怎能镇住有种想法的人呢?真要比装逼,她也未必会输给人家,只是懒罢了。
赵玮对此含笑不语,只有一条意见:“镜子别正对大门就行。听说那样风水不好。”
“没问题。”赵琇打了包票,又向他继续介绍接下来的安排。
门房不动,书馆也是需要有门房的,正好可以安排一两个管理人,日夜值守,尤其是防火防水防盗。藏书多的地方,最怕的就是这几点了。
但进门后第一重院子里的客厅、外书房和茶房等地方,赵琇预备将前两者打通,变成一个大大的空间,里面不摆放任何书籍,只放上些长桌条凳,可以供前来读书的学子们休憩、交际与谈天之用。只要不大声喧哗,就由得他们高兴去。读书人除了埋头读书,也是需要社交的嘛,正好可以互相探讨学问,就象赵玮说的那样。
茶房她打算让六房的人过来开个小小的文房铺子,只经营简单的笔墨纸砚,捎带有“明知书馆”招牌的文房用品——其实就是纪念品啦。
赵玮不明白了:“这是为什么?你先前不是说过,若在书馆里开铺子,容易被人指摘是在借机敛财么?”
赵琇摆摆手:“我又没要求别人一定要买。但万一有人带了纸笔来抄书,抄着抄着忽然不够用了怎么办?这里左邻右舍都是住家,可没有商铺呢,最近也要跑鼓楼大街那边去了,一来一回不耽误功夫么?况且我打算给书馆立一个规矩,那就是学子进门领牌,凭牌借书,出大门前必须将牌子归还,书不得出馆。否则,万一有人拿着书跑了可怎么办?这么一来,忘带纸笔又或是纸笔不够的人,若是不能问人借到,那至少在馆里还有个地方可以买到。不过这铺子提供的文房用品虽然有不同的档次供人挑选,但价格与外头是一样的,我会让六房的人悠着些,别让人抓住了把柄。至于印有明知书馆标记的物件,那就是各人喜欢了,如果一个人也不肯买,那也没什么。咱们自己留着使。”
赵玮笑了:“妹妹永远都有道理。不过这也罢了,原也是为了方便前来借书的学子,救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