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山清水秀,小桥流水,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炎炎烈日下,朗朗书声从一个小小的书舍中传来。一个少年急匆匆地背着个大包裹跑过来,额头上尽是黄豆大小的汗珠,小脸红扑扑的,还沾上了些许尘土,他跑到书舍外,探头探脑,脚迈了又收回。里面也有一个小男孩,东张西望,没有跟着教书先生一起摇头晃脑。小男孩看到门口的少年,一下子就睁大了眼睛,使劲招手让少年偷摸进来。
门口的少年呢,还是犹犹豫豫,看了看讲台上的教书先生,又看了看台下这一片小姑娘小小子,各个摇头晃脑,也不知道读没读进去。
还是教书先生看到了那个不跟着读书,蹿上蹿下的男童,微微皱眉,顺着男孩的视线看过去就看到了门口的少年。先生的眉头立马就舒展开了。他走下讲台走到书舍门口:
“小齐,是来找弟弟么?”先生和煦地笑问。
少年看着眼前这个脸庞消瘦男人,他一身灰色长衫,缝缝补补满是补丁,穿了一年又一年,都不知道这是穿的第几个年头了。好像教书先生一来到这个小村子里就一直穿着这身长衫,特别是教书,只要他出现在讲台上就必然身着长衫。面庞消瘦,面色有点蜡黄,平时也会帮助乡里乡亲做些农活,手上结了不少茧子,一个书生硬是给磨去了书卷气反倒是多了些土气。
先生的眼睛很明亮,是那种清澈如一汪潭水的透亮,好像所有精气神都凝聚到了这双眼睛上。被这样的一双眼睛看着,少年使劲地在衣服上蹭了蹭手,然后小心翼翼地取下背后的包裹,捧出一本一本的书,
“小岚走的时候没带书,我给他把书送过来。”他小声地说,生怕影响了那群摇头晃脑的孩子。
少年一边说话一边看着手心上的书本,喉结动了动,吞了吞口水。那些书都微微泛黄,但是书本上连个折角都没有,平日里总害怕弟弟会把书乱丢,这些书都是由他亲自保存的。
先生笑着接过书,给那个还在抓耳挠腮的小男孩送了过去。
课堂继续,只不过先生音量又大了些,窗外又多了一个趴着偷听的小脑袋。
少年名为齐谨青,弟弟齐谨岚,他比弟弟大个五岁。五年前,母亲难产,生下弟弟后就死了,父亲上山砍柴就没再回来,留下只有五岁的小齐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弟弟,以及一个徒有四壁的家。那时只有五岁的男孩,背着弟弟跑去垃圾堆里,一双小手就在垃圾堆里刨,这刨就刨出了娘亲的棺材板还有让兄弟二人过活的食物。权且当是食物了。他从邻居那借来了铲子,挖了个坑,两块木板,他背着弟弟磕了三个头,就算把娘亲葬了。
五岁的孩子,养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齐谨青养齐谨岚。
五年后,弟弟到了读书的年纪,他就把弟弟送去私塾。弟弟到了长身体的时候,他就把菜都留给弟弟。
没办法,谁叫这小子命苦,做了我齐谨青的弟弟呢?
“铛,铛。”一阵浑厚的钟声从山间传来。不知不觉,一日已过,原本骄阳似火的天突然阴沉了下来,果然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家家父母都来接孩子回家。齐谨岚就站在门口等着,等大家都走了,哥哥会最后一个接走他。
却不知怎的,一双大手轻轻抚在齐谨岚的小脑袋上,轻轻拍了拍,是夫子,却听他笑道:
“雨要下大了,我送你们俩回家。”说着撑起一把油纸伞,牵着齐谨岚的小手走出门去,就看到在一群父母的最外面,就站着一个少年。刚刚十岁的孩子,还没长到先生的胸口高,要是接孩子确实挤不过那些身高体壮的男人。
夫子自来到小村子就一直自称元晦,孩子们都叫他元先生。元先生冲着齐谨青招了招手,把他拉进伞下,伞很大,先生的身影也很大。
三个人走在乡间的泥泞小路上,雨打湿了裤脚,鞋上沾满了泥水。
元先生左手牵着小谨岚,谨岚今年才五岁,长得却很高,小脸圆润,嘟嘟的小嘴,肉乎乎的小胳膊小手。竟是个小胖子。而元先生右手举着伞,谨青就走在他的右手边,比起弟弟谨青就瘦削很多,个头也差不多只有七八岁的个头。
“小齐,你说‘人之初,性本善’对也不对?”
元先生习惯性叫谨青为小齐,叫谨岚为小岚。
谨青闻言有点犹豫,手攥紧了袖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连私塾都没上过,圣人说的话我怎么知道对不对。”
元先生闻言有一瞬间的错愕,然后竟是大笑起来,是那种喜出望外的笑。
山清水秀,小桥流水,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炎炎烈日下,朗朗书声从一个小小的书舍中传来。一个少年急匆匆地背着个大包裹跑过来,额头上尽是黄豆大小的汗珠,小脸红扑扑的,还沾上了些许尘土,他跑到书舍外,探头探脑,脚迈了又收回。里面也有一个小男孩,东张西望,没有跟着教书先生一起摇头晃脑。小男孩看到门口的少年,一下子就睁大了眼睛,使劲招手让少年偷摸进来。
门口的少年呢,还是犹犹豫豫,看了看讲台上的教书先生,又看了看台下这一片小姑娘小小子,各个摇头晃脑,也不知道读没读进去。
还是教书先生看到了那个不跟着读书,蹿上蹿下的男童,微微皱眉,顺着男孩的视线看过去就看到了门口的少年。先生的眉头立马就舒展开了。他走下讲台走到书舍门口:
“小齐,是来找弟弟么?”先生和煦地笑问。
少年看着眼前这个脸庞消瘦男人,他一身灰色长衫,缝缝补补满是补丁,穿了一年又一年,都不知道这是穿的第几个年头了。好像教书先生一来到这个小村子里就一直穿着这身长衫,特别是教书,只要他出现在讲台上就必然身着长衫。面庞消瘦,面色有点蜡黄,平时也会帮助乡里乡亲做些农活,手上结了不少茧子,一个书生硬是给磨去了书卷气反倒是多了些土气。
先生的眼睛很明亮,是那种清澈如一汪潭水的透亮,好像所有精气神都凝聚到了这双眼睛上。被这样的一双眼睛看着,少年使劲地在衣服上蹭了蹭手,然后小心翼翼地取下背后的包裹,捧出一本一本的书,
“小岚走的时候没带书,我给他把书送过来。”他小声地说,生怕影响了那群摇头晃脑的孩子。
少年一边说话一边看着手心上的书本,喉结动了动,吞了吞口水。那些书都微微泛黄,但是书本上连个折角都没有,平日里总害怕弟弟会把书乱丢,这些书都是由他亲自保存的。
先生笑着接过书,给那个还在抓耳挠腮的小男孩送了过去。
课堂继续,只不过先生音量又大了些,窗外又多了一个趴着偷听的小脑袋。
少年名为齐谨青,弟弟齐谨岚,他比弟弟大个五岁。五年前,母亲难产,生下弟弟后就死了,父亲上山砍柴就没再回来,留下只有五岁的小齐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弟弟,以及一个徒有四壁的家。那时只有五岁的男孩,背着弟弟跑去垃圾堆里,一双小手就在垃圾堆里刨,这刨就刨出了娘亲的棺材板还有让兄弟二人过活的食物。权且当是食物了。他从邻居那借来了铲子,挖了个坑,两块木板,他背着弟弟磕了三个头,就算把娘亲葬了。
五岁的孩子,养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齐谨青养齐谨岚。
五年后,弟弟到了读书的年纪,他就把弟弟送去私塾。弟弟到了长身体的时候,他就把菜都留给弟弟。
没办法,谁叫这小子命苦,做了我齐谨青的弟弟呢?
“铛,铛。”一阵浑厚的钟声从山间传来。不知不觉,一日已过,原本骄阳似火的天突然阴沉了下来,果然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家家父母都来接孩子回家。齐谨岚就站在门口等着,等大家都走了,哥哥会最后一个接走他。
却不知怎的,一双大手轻轻抚在齐谨岚的小脑袋上,轻轻拍了拍,是夫子,却听他笑道:
“雨要下大了,我送你们俩回家。”说着撑起一把油纸伞,牵着齐谨岚的小手走出门去,就看到在一群父母的最外面,就站着一个少年。刚刚十岁的孩子,还没长到先生的胸口高,要是接孩子确实挤不过那些身高体壮的男人。
夫子自来到小村子就一直自称元晦,孩子们都叫他元先生。元先生冲着齐谨青招了招手,把他拉进伞下,伞很大,先生的身影也很大。
三个人走在乡间的泥泞小路上,雨打湿了裤脚,鞋上沾满了泥水。
元先生左手牵着小谨岚,谨岚今年才五岁,长得却很高,小脸圆润,嘟嘟的小嘴,肉乎乎的小胳膊小手。竟是个小胖子。而元先生右手举着伞,谨青就走在他的右手边,比起弟弟谨青就瘦削很多,个头也差不多只有七八岁的个头。
“小齐,你说‘人之初,性本善’对也不对?”
元先生习惯性叫谨青为小齐,叫谨岚为小岚。
谨青闻言有点犹豫,手攥紧了袖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连私塾都没上过,圣人说的话我怎么知道对不对。”
元先生闻言有一瞬间的错愕,然后竟是大笑起来,是那种喜出望外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