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广州大学肖岸芬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宫廷戏剧研究综述》一文,内容比较完整,是关于清代宫廷戏曲(剧)研究的综述。

    这里面包括文献综述,机构沿革史,文本研究史,具体问题研究整理,旨在追寻清廷统治者对内廷演剧所起的作用,清廷演剧于整个戏剧史的意义。

    总结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清宫廷中以以下几种戏剧类型为主:

    (1)尊皇颂德。如《万寿无疆》、《寿祝万年》、《福寿同天》等。

    (2)宣扬封建伦理纲常。《一门忠烈》、《忠孝全》、《乾坤带》、《状元谱》、《孝感天》等

    (3)封建社会的人事叙事。如《奇双全》、《金山寺》、《长坂坡》等

    (4)言情说爱。如《绒花记》、《打金枝》、《阳关斩柳》、《鹊桥密誓》等。

    (5)表现风俗人情和表现神话传说。《铡美案》、《琴桃》、《水帘洞》、《花甲天下》、《罗汉渡海》等。

    由此可见,皇权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是清代宫廷戏曲极力宣扬的主要思想内容,而清代宫廷戏曲是为皇帝、皇族们服务的,所以也必须要满足他们及时享乐和颓废的思想要求。

    像是《清代的宫廷戏曲》一文中,作者做了一个统计:《昆弋腔杂戏目录册》中经朱批画圈的戏目共83出。

    据《中国戏曲观众学》一书介绍,赵先生认为宫廷演剧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直接参与的活动,宫廷演剧常常有着明显的功利性目的。

    其二,宫廷演剧中的等级制度表现得尤为森严,演员在台上的表演也得格外小心。

    由此可见,宫廷演剧的气氛不仅与民间演剧那种融洽、自然、活跃、热烈的气氛无法相比,

    就连士大夫家班演剧时那种雅兴也很难看见,就观众与演员的关系、观众与观众的关系而言,宫廷演剧应当说是最不理想的。

    所以赵山林的观点与上面论文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此问题的探讨上没有太大的出入。

    还有《中国戏曲观众学》下编第十三章中以《乐府红珊》、《礼节传薄》、《永团圆》三份剧目单做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不同阶层的观众审美趣味不同。

    因为从阶层归属上来划分观众类型,《乐府红珊》中剧目的观众主要是官商士绅,这些剧目是在厅堂堂会上演出的。

    《礼节传薄》、《永团圆》中剧目的观众是城乡广大人民,其中主要又是农民,这些剧目是在迎神赛会的盛大群众场合演出的。

    结论二,有一类剧目普遍受到欢迎,这就是风情离合类。

    以《西厢记》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优秀戏曲而言,虽然传统封建统治者三令五申加以禁止,但这些优秀戏曲不仅在广大层人民中普遍流传,而且在士大夫阶层中也产生并不断扩大着它的影响。

    三、地点场合。

    演出必须要有场所,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戏台外,还有很多根据地域不同形成特殊的演出场所。

    就戏台一类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者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