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约前250年—前186年),大名鼎鼎,两千年来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不仅他,西汉功臣的主要人物,萧何、曹参、陈平、樊哙、周勃、夏侯婴、郦商、灌婴都极为知名。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做个测验,《三国》、《水浒》、《西游记》那般艺术形象之外,再无可比拟。

    张良的祖、父两代连续给五任韩国国君当宰相、是显赫的大贵族。到最后,韩国被秦吞并时,家里还有奴仆三百人。

    他是贵族后裔中的佼佼者。秦兼并六国后,“弟死不葬,翻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组织策划在博浪沙刺杀嬴政。打响武装推翻秦皇朝第一枪的,其实是他。陈胜吴广起义后,立即带着自己的百余人前往投奔。途中遇到刘邦的队伍,便参加了进来,是汉军当中仅次于萧何的重要合伙人。

    张良在汉军中,相当于总参谋长又兼总策划人,非常清楚刘邦对主要功臣韩信、萧何等人的真实态度。“革命”胜利后,立即声称要学习赤松子、不食五谷以求得道成仙,从此闭门不出、不问政事。这首先当然是为了自保,但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为了避免向老弟兄们下手,甚至可能是预留地步,就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好说话。

    刘邦也没有强留,就是彼此心照不宣。封侯时,刘邦让他自择三万户,或许有试探张良到底有无野心的一层,张良则明确表示自己只有忠心。对刘邦这样的人只有空话不行,他也素来不看人说什么、必须拿出行动来。张良的行动就是不做官也不要三万户。

    在和平时期,三位顶级功臣中,刘邦继续保持信任、真正保持信任的唯有张良。而进入和平时期,张良和萧何、韩信最主要的不同,不就是既不做官、也不要三万户吗?!那是主动退居没有造反能力的地步了。一念及此,就会感觉更加走近了刘邦君臣,他们的面目也更加清晰。

    秦汉之际人物中,张良曾经反复纵横中原。笔者曾经整理其一生足迹。就便贴在下边,以飨读者。

    张良足迹

    少年时从被秦占领后的韩国京城新郑出发→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得遇黄石公赠《太公兵法》→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拜良为厩将→建议项梁册封公子成为韩王,作为韩国司徒和韩王成一起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带领自己的部队追随刘邦进军关中→辅助刘邦下武关、蓝田,占领咸阳→送刘邦入汉中,建议烧绝栈道→回到韩国→项羽因张良追随刘邦而不许韩王成留在韩国,张良遂赶往彭城,忽悠项羽兴兵击齐→自己间行归汉、来到关中→辅助刘邦指挥汉军出关中、合诸侯、占领彭城→汉军大败,随刘邦逃往下邑→辅助刘邦带领汉军在中原和楚军对峙→前往齐地册封韩信为齐王→建议刘邦明确韩信、彭越封地→垓下大战中建议四面楚歌→跟随刘邦平定鲁地→定陶休整,心生退意→在洛阳肯定娄敬定都长安的建议→和刘邦一起来到临时首都栎阳→称病闭门不出年余→在洛阳帮助刘邦平息汉军将领群体性耦语事件→帮助吕后兄妹稳定刘盈太子之位→代理太子少傅→重新闭门不出→刘盈继位后,被吕后强令进食,但一般仍不参与朝政→出使齐国册封刘襄为第二代齐王→惠帝七年去世。

    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算算张良一生纵横中原大地有多少回。这是个真正万卷书、又行万里路的人物。他一生历经战国、秦皇朝、张楚王朝、西汉四朝,又历经韩恒惠王、韩王安、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陈胜、秦嘉和景驹、项梁和怀王、项羽和怀王、韩王成、韩王信、刘邦、惠帝刘盈和吕后共十二代、十五位君王。

    秦汉之际人物中,政治头脑最清醒的可能就是张良了。他在汉军决策层中的作用,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政治倾向而言,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坚持实行军功爵制、坚持以功劳行田宅。后世如果以行封建还是行郡县来区分,他无疑是站在封建一边的。

    对于这个问题,后世已经僵化成为政治问题了,在当时只是利益问题。当然,是最基本的利益问题,是人人都想有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张良曾经领有、曾经失去,又决心夺回,有深刻的切身体会,又见多识广、勘透人心,凡是有可能动摇这个基本政策的,都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反对。没料到,刘邦却怀疑他就是为了自己能有一份领地领民。无奈,只有当真拒绝了三万户。

    刘邦,这才算真正相信了张良。

    张良,是为了兑现军功爵制、为了维护功臣集团利益而付出了重大牺牲。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