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认为:“龙图腾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兼并与融合其它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而形成的。

    图腾本身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加之中国古人本相信天人合一,故此龙意象发展到隋唐时期其含义已基本成熟,即一种通天神兽或是能带来吉祥的瑞兽。

    佛经中出现的龙与我国旧有的龙并不~样。印度龙名字叫做那伽,是蛇的一种。

    佛经中的龙既是畜生又是佛教徒,是世尊的大护法。龙属于畜类,为了修成人身,龙王和龙女都笃行佛法。

    在印度佛经中,龙女普遍展现出来的是龙的形象:凶猛残暴,丑陋可怕。

    这里的龙女是畜类的一种,和神仙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唐李畴编的《太平广记》的传奇中的龙女却一改印度文化中龙女粗暴可怕的模样,成为一个年轻貌美、言辞得体、举止优雅、能力非凡的仙女。

    可以看出,此时唐传奇中的龙女形象完符合当时人们特别是士人阶层的审美要求,是他们想象中完美女子的形象。

    而民间口头文学龙女故事中的龙女则更加贴近生活,她们的性格直爽,语言平民化,但是却有着凡间女子望尘莫及的神奇能力,帮助大家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在唐传奇龙女作品中,《灵应传》中的龙女九娘子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典范人物。

    她热爱生活,忠于丈夫,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即使因此违背父母亲人的意愿她也在所不惜。

    她恪守妇女的伦理道德,更像是一位在儒家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贵族女子。

    当然,除了以上提及的龙女故事之外,在我国民间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龙女故事,其中比较着名的有如下几篇:汉族的《张打鹤鹑李钓鱼》、藏族的《奴隶与龙女》、苗族的《木匠和龙女》、土家族的《张百中》、壮族的《老三与土司》、以及朝鲜族的《水宫公主和农夫》等等。

    在薛克翘先生的论文《关于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补充意见》中,薛先生引用了季羡林和阎云翔两位学者的论着。

    季羡林先生在其论着《印度文学研究集刊》中阐释了龙和龙女两位典型人物的来由,并且列举了一些具体的龙女故事作为证明,其原文如下:“龙这个东西,中国古代也有的。有名的典故“叶公好龙”可以为证。”

    “但是龙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呢谁也没有看到过,谁也说不清。”

    “但是自从佛教传入以后,中译佛经里面的“龙字实际上是梵文的翻译的意思是“蛇。”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说,佛教传入以后,“龙”的涵义变了。佛经里,以及唐代传奇文里的“龙王”就是梵文、或的翻译。”

    “这东西不是本国产的,而是由印度输入的。”

    “龙王和龙女的故事在唐代特别流行,例如柳宗元的《谪龙说》、沈亚之的《湘中怨》以及《震泽龙女传》等等。”

    “其中最着名的是李朝威的《柳毅传》。”

    “不管这些故事多么像是中国本土的故事,多么充满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情味,但是从这种故事的本质来说,它们总还是印度货色。”

    因此薛克翘先生认为,尽管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但是在印度佛经故事传入中国以后,印度古代关于那伽的传说也传入了中土,并且对中国传统的本土龙形象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就像前文所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较为粗浅的龙和龙女故事形成之后,唐朝终于出现了一篇相当成熟的龙女故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柳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