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歌颂善良、友爱、诚实和乐于助人的品格,赞扬锄奸制奸、敢于斗争的思想观念。

    作品中的张诚则体现了作者歌颂纯朴、善良、正直、勇敢的思想,王六郎则体现了作者赞美真诚、无私、乐于助人的思想,席方平、王鼎、于公则体现了作者赞美机智、勇敢、坚贞不屈、舍身除恶的思想。

    王鼎是高邮一书生,为人慷慨,喜交游。

    一日魂入冥司,遇十五岁就夭折的少女伍秋月,两人情爱甚笃,欢如伉俪。

    他为救哥哥在冥司中怒杀二皂录,然后捕逃在外,当他得知秋月替他受罪时,他百般相救,一役一刀,怒杀两役。

    后来他又帮助秋月还阳,终成眷属,表现了他刚毅、勇猛、而有朴厚多情的性格,他诛恶差,救弱小正是作者思想观念的流露。

    于公少年任侠,好打抱不平,喜欢拳脚功夫。

    崇祯年间参加殿试时,因为仆人患病而代为问卦,算命人而故做惊诧,说他三日之内必会横死,于公见怪不怪,不受讹诈,不慌张逃避,可也不麻痹大意,白天黑夜认真防范着,果然厉鬼一二再、再二三的戏弄他。

    于公凭着平生之本领,奋力击杀,厉鬼终于相继露出泥人、纸人和木头的原形,原来这三次厉鬼的出现都是算命人支使来害他的。

    这个形象的意义在于体现了作者赞扬对于邪恶势力,一方面要有胆识、不信邪;另一方面有要谨慎从事、认真对付的思想。

    席方平则体现了作者歌颂机智、勇敢、坚贞不屈的思想观念。

    席方平之父与豪绅羊某有矛盾,因羊某贿赂了阴间使者,席父被阴司抓去残酷拷打,浮肿而死。

    席方平知道父亲是一个朴讷善良的人,肯定会吃亏,毅然赴阴司替父亲讨回公道,他魂游地府,经过了四个阶段的斗争才取得胜利。

    一告羊某:狱吏受贿毒打父亲,他正气凛然地说:“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理直气壮地告羊某买通城隍,城隍以席方平没有凭据,状纸被驳回。

    二告县城隍:席方平怒行冥路百里,赴郡司告发县城隍衙役徇私舞弊,郡司不仅拖了半个月才受理,升堂时不分青红皂白,先对原告用刑,还将状纸驳回由原告处理。

    三告郡司:席方平在郡司那里备受酷刑,还将状纸批回由被告城隍处理,冤不能伸,被送回阳间。

    他不屈不扰再入阴间到冥王那里告状,冥王先是虚张声势,并不真正执行,偏向被告一方,后来许以千金,期颐之寿也哄骗不了他,就是他这种执着的精神使他“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四告阎王:终于遇到了玉帝的九殿下,九殿下派二郎神断案才使席父沉冤得伸,冥世的上上下下的贪官污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官吏们的官官相护没有使他失去信心,城隍以千金要他撤回状纸他没有理会,阎王的火床烤烙没有使他回头,又以增寿笼络没有使他动心。

    他层层上告,不屈不挠,他的斗争精神还使小鬼门赞口不绝,称他是一个好汉子,并且不忍锯破他的心,他还很讲究斗争策略,哄阎王,骗小鬼。

    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机智、聪明、刚强、勇敢,正是蒲松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歌颂,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因素,寄托他的理想,表露自己的愿望,同时也认识到大批封建社会的官吏是为羊某这样的地主、豪强服务的,体现了他对封建社会整个司法机构的清醒认识。

    至于《聊斋志异》中男性形象的作用的话。

    要知道,在《聊斋志异》的优秀篇章中,几乎每个男性形象都有鲜明的思想性格,这些男性形象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典型性,而且生动、个性化,在作品当中有深刻的意义,他们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同时还具有巨大的历史认识作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

    ……

    ……